北京切换
新闻
围绕宜业宜居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
2020
10/12
15:54

  ——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实践与启示

  李江棋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三城一区”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的重要区域。2019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的《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明确要求,将亦庄新城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绿色新城。

  1992年经开区在亦庄地区奠基开建,拉开了创新发展的序幕。28年披荆斩棘,28年砥砺前行。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经开区工委、管委会的带领拼搏下,经开区已成为北京市高精尖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首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综合产业新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着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产业建城、科技强城、服务立城、文化兴城为抓手,用观念更新、实践出新、制度创新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目前,经开区实现地均产值20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劳产率43.7万元/人,是全市的2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用全市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0%的工业总产值。

  以思想大解放

  创高质量发展动能之优

  经开区注重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用新突破提升新效益,用新举措激发新活力,主动承接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强化“三城”协同合作,实施“白菜心”工程,推动“硬科技”产业集聚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益提档、动力转换。

  聚焦“高精尖”,构建完备产业链条。出台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每年拿出百亿以上财政资金,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硬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政策对构建高精尖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代表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和体现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落地发展。    

  聚焦“共同体”,构建科创生态体系。推动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将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共同体”,推动北大创新中心、清华创新中心以及首医大等高校成果孵化平台落地,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已挂牌22个技术创新中心和13家产业中试基地,初步建成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验证公共中试平台、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纳米抗体和单抗药物一站式CDMO中试服务平台等22个中试平台。

  聚焦“承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加强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找得到”;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让科技成果“引得来”;全力完善承载条件,让科技成果“落得下”。截至2019年底,经开区已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2.6万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达130余个。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引领创新前沿,其中高端汽车和产业互联网成为两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以产城深互融

  创高质量发展空间之优

  树牢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生产、生活、生态的内在关系,坚持以创新强动力、以协调增活力、以绿色添魅力、以开放扩潜力、以共享聚内力,不断增强新城的承载功能、辐射功能、高端功能、宜业功能、宜居功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用“七有”“五性”塑造城市。探索构建兼顾产业、人才和市民“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和高标准建设,着力实现城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以“让在经开区工作的人在经开区住”为目标,分层供给、精准施策,62%的产业人口共计16万人的居住问题在区内得到解决。优化全区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设多家卫生服务站,初步建成两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顶层,5家专科医院为枢纽,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底的三级塔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用“绿水青山”装美城市。大力建设“两轴三带”的高速路防护绿轴和沿河绿色生态休闲带,实施绿核放射、绿楔穿插,构筑生态簇城,累计建成公园绿地6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为28平方米,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8年经开区成为北京市唯一获得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的产业园区。目前,区内万元GDP耗能为0.1323吨标准煤,是全市的1/2;万元GDP水耗连续六年保持在2.85立方米,是全市的1/5;工业用水中再生水使用比例40%,用水效率全市最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用“清洁无废”提升城市。在全市率先要求企业“三废”处理与项目设计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同步运行,实现区内污染负增长;率先建成重型车管理低排区,淘汰更新企业自有和租赁国三车辆1000余辆,国四及以上车辆占比达到97.5%;率先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措施,建立亿元环保专项资金,区内雨污分流率、污水管网覆盖、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实现4个100%,居全市前列。到2025年,经开区“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将在亦庄新城范围内全面铺开,初步实现园区趋零排放。

  以治理高水平

  创高质量发展环境之优

  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着眼,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市场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形成政府重视高质量、企业追求高质量、社会崇尚高质量的氛围浓厚。

  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一把哨子”赋能量,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身边,真正实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一顿早餐”知企情,定期召开企业家早餐会,企业代表跟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和各部门一把手坐到一张桌前,成了推心置腹的“家里人”。“一份清单”明规矩,支持政商积极交往的6项“正面清单”、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的8项“负面清单”和守廉企业的4项“引导清单”,规范政商交往,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个发布”促对接,工委宣传部门每月定期举行“选择北京·亦庄机遇”创新发布会,发布北京亦庄创新发布清单,为企业项目释放投融资需求搭好链接平台。

  把审批效能转化为营商效能。坚持“放管服”改革,实现“一链办理”“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企业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针对企业和群众办理频次高、涉及部门多的服务事项进行梳理,以“一口进·一口出·只找一人”为目标,推出“办好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同时,还制定综合受理窗口的工作规程,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37项原来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理完成的事项实现了在政务服务大厅“只跑一次就能办”。  

  把人才高地转化为创新高地。加强政策引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市首发人才基金,确保人才在经开区创新创业、融资、居住、就医、就学等各个方面得到保障,实现人才工作的多维度支持和全方位发展。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人才提供国际化、市场化、个性化的全链条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以“两院院士、亦麒麟人才、骨干工程师、青年人才”为纵向的人才梯次和以“海归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为横向的人才队伍建设维度。目前,区内两院院士37名,院士专家工作站2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50家。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使经开区时代特色、现代特色不断彰显,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扩大。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