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文化金融:北京还缺什么?
2015
03/14
14:43

原标题:文化金融,北京还缺什么?

上海自贸区及区内文化贸易板块的拉动力,已经由上海这个“桥头堡”开始,辐射至长三角地区,乃至在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性形象。

近年来,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北京在文化版权、贸易、投融资等领域,也出现了公私合作的各种平台,如国际版权贸易中心、文化保税区、北京市文资办下属的金融平台等。

北京在文化产业领域,还可以有哪些作为?可以拉动当地乃至全国产业的发展呢?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市文促中心”)副主任吴锡俊。

投融资和消费一直在做

吴锡俊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文促中心在文化投融资体系、文化贸易平台、文化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向市里相关机构递交了若干方案。目前他们获得明确批复的,是一个面向北京中小文化企业的众筹平台,平台已经上线,共有股权、债权、奖励三种众筹方式。

拓展文化终端消费,降低消费门槛和成本,他们也提交过类似方案,目前正在和一些银行洽谈合作。与北京市文资办的惠民消费季和文惠卡相比,在降低成本方面,他们拟实行消费一次补贴一次的方式;同时,会把金融功能融合进去,持卡不但可以打折,还可以透支。因为同时可以吸储,他预计银行积极性会较高。

“北京应该有北京的文化和产业定位,就像上海自贸区突出阐述了上海的城市功能一样。拉动文化消费,这更应是全国文化产业界的命题。北京在投融资机构、人才、版权企业等方面的集聚效应,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突出的,因此应更多发挥对全国文化产业进行要素配置的功能。这不是垄断建设权、经营权,而是北京应自发性地引领、建设更多面向全国服务的公共平台。”吴锡俊说。

他举例,北京市文促中心一直想做一个文化贸易综合性服务平台,但目前批文还没下来。之前他们做过一个调研,“文化走出去”是个关乎全行业未来的大命题,他们调查涉及的企业包括影视、游戏不一而足,都普遍反映了对外贸易融资 “难又贵”的现象。企业反映的第二焦点是信息不对称,比如自身产品适合打入哪些市场、该地需求量情况以及定价等实际问题;三是涉外的法律纠纷等。“关于文化对外贸易,商务部、文化部都参与了管理,信息是散在各管口里面的,这些情报其实应该放到公共平台上去。”

北京还可发挥哪些能量?

发挥北京在全国文化产业链里的资源调动和要素配置功能,吴锡俊认为,虽然建设一个“文化金融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思路已经在南京率先实践,但北京依然应该做。尤其,北京云集着大量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目前对文化产业的参与度依然不太高,应当有个一揽子的方式使之调动起来。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设立一个风险补偿基金,用政府财政覆盖银行贷款等的风险敞口,才能提高他们的容忍度和接受度。“拿出2亿元的风险资金,应该能撬动十倍乃至百倍的信贷量。但这在北京,目前尚未‘破冰’。”吴锡俊认为,北京文化产业发达、资金需求量大、政策反馈和执行都较为迅速集中,应当探索这种机制的确立。

吴锡俊谈道,北京还应顺应产业需求,在全国带头重点推进文化信用评级工作。目前现状是,无论是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还是资产评估,都是银行自己内审,社会上设立的一些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其评估标准还不能顺利被银行界接受。突破版权评估难、融资难,由政府权威部门牵头设立给文化企业进行评级和增信的机构,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