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健康云发布
2014年工作进展情况
年初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工信部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舍”与“得”这篇大文章,大胆探索、攻坚克难,主动调整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确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跨上了新台阶,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10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2800亿元,同比增长6.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4003亿元,同比增长约10.3%。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60.4亿元,同比增长3.2%。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在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9%的情况下,利润同比增长17.5%,增速高于全国1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高于整体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截至10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4.5万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1.6%,达到人均31.9万元,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两倍。
——智慧北京建设加快。新增具备光纤接入能力家庭77万户,累计697万户,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家庭;建设并开通4G基站1.5万个,4G用户突破78万户。为全市1.1万辆公交车安装了4G车载WiFi上网设备。11月底首批遵循“北京通”标准的智能卡“中国残联智能化残疾人证”在北京发放。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发布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为产业调整退出提供了重要政策法规依据。发布实施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给予符合条件的关停企业1.95亿元资金奖励,引导企业主动调整退出。今年就地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市级以上开发区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2208蒸吨,私人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221辆。
一年来,我们还在其他一些重点工作方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一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个大项和3个子项,将5项非许可审批调整为行政服务,取消和调整事项的比例为37%。非政府投资的工业和信息化项目核准由15个工作日压缩到12个工作日,并将项目核准与招标方案核准合并受理。双软认证办理时间缩短30%以上。新增中小企业创新融资72.9亿元。推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工艺美术发展基金,特别是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历史机遇,设立总规模为300亿元的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吸引总规模为1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落户北京市。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实施。配合发布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对北京如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进行了专题研究,确立了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突破口的定位。归纳形成“三四五八”战略,提出了具体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今年以来,下达中央和市级大额专项资金26.8亿元,其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超过60%。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总规模约50亿元,今年已投项目90%以上属于高精尖领域。全国首个55纳米智能卡芯片在中芯国际实现量产;国产首台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通过验证并实现销售;小米手机第三季度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百度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开放大数据引擎的企业;紫光集团在收购展讯的基础上,又成功收购锐迪科,并接受英特尔入股,迅速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三是京津冀产业协同跨出实质步伐。在项目布局上,优先选择对津冀辐射带动强的项目,主动加强在京津冀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今年以来已有30多个重大项目进行对接。四是两化融合成效凸显。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等级认定、国家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分别有47家和5家企业获选,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支持区县新建501个智慧社区,全市智慧社区突破1000个,覆盖人口超过600万。发布实施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建成北京健康云服务平台,已服务市民约5万人;启动智慧交通公共云及国家北斗卫星导航区域应用等示范项目建设,已完成1.7万套北斗终端的安装应用,国内首款自主桌面云平台及首款采用自主操作系统的可穿戴智能手表正式发布。成功实现电子发票试点突破。全市首家软件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同方科技园正式挂牌,“中关村创新云”已完成一期建设。32家企业入选“2014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数量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五是APEC会议服务保障圆满完成。按期保质完成了会议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共新建、改建、扩容基站52个,实现了会议及周边区域公用通信网及800兆无线政务网信号全覆盖;完成国家会议中心新闻中心及会议区域固定网络建设和改造任务,实施“即摄即传”等5项新技术应用展示,完成公共通信网络和专用网络保障、无线电监测以及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站的应急安全保障。协助做好会议后勤服务保障,北京工美行业在国礼研制、场馆展示、礼宾接待等多方面向世界展现了北京的悠久历史和城市文化魅力。
但是,北京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产业调整疏解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短期制约,引导企业调整退出过程中市场手段作用发挥不足,京津冀产业协作的“共建、共管、共享”的相关机制亟须研究明确等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高度重视、积极谋划、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重点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责任艰巨。
首都经济和信息化领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纲领,围绕工信部、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为支撑,向协同发展要动力,着力加快产业调整疏解、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着力保持工业和信息服务业平稳运行,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同比进一步下降,土地投入产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指标不断提升,信息化总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北京”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
2015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保持工业和信息服务业平稳发展。
以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为重点,加强动态监测服务,针对企业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保障。组织本市汽车、装备、轨道交通等企业开展供需对接,促成本地产业间配套衔接。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实施工作。
(二)着力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以铸造、锻造、小家具等12个行业为主要领域,以镇村工业大院为重点,确保全年至少就地调整退出3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生态化改造。加大压减开发区外工业企业燃煤工作力度,全年压减燃煤20万吨以上。
(三)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发布本市高精尖产业行动计划和高精尖产品目录,实施好“三四五八”战略,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等在北京产业发展中的落地应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四)着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认真落实市政府《京津、京冀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配合做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产业指导目录及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编制和落实工作。主动加强三地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五)着力抓好智慧北京建设。
实施“宽带北京”行动计划,加快4G建设和应用,继续推进光纤到户。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应用项目。在市民卡建设方面,继续扩大整合进“北京通”的市民卡范围,实现相关资源的统筹和集中管理。
(六)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做好部分审批事项初审、双软认证等方面的改革落实工作。发布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公用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启动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七)着力建设法治政府。
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作用。以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为引领和规范,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小企业促进法规为引领和规范,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以信息化促进法规为引领和规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信用信息法规为引领和规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