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开发区内的博大公园。姚伊乐摄
本报记者姚伊乐
浅溪,清池,木亭,荷塘,斜阳草树,蝉鸣鸟唱。置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的博大公园,所见皆是田园风物,仿佛一处具体而微的水乡村落。
北京最近的一场大雨过后,记者来到这处融入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渗水地面微微潮湿,道路两侧浅浅的草沟里还可见水迹。这些草沟通向一道道地势更低的小溪,汇入两处人工湖。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从技术上来说,低影响开发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这个理念和意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局长陈晓君说。
近几年来,尤其是城市内涝问题凸显以来的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低影响开发模式,比如天津、深圳等地。多个科研院所已经有了一个或者多个低影响开发项目案例,虽然都是在小范围某个片区,但的确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减排、防涝 以及节水的效果。
博大公园
公园建设并没有采用高新技术,但始终秉持着生态理念
“博大公园可以说是个雨水生态公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勇说,虽然从技术角度来说,公园建设并没有用到“高新技术”,但就雨水控制和利用的效果来看,其成功地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融入建设过程。
“实际上,低影响开发是一种理念,而并不需要多少高新技术和资金。”陈晓君认为。
博大公园位于开发区核心区的中心地区,周边是公建、居住区。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园内道路采用无砂混凝土透水路面,极大减少了径流的产生。道路跟周边绿地的衔接基本上都采用低绿地或平接的方式,通过绿地微地形来滞蓄雨水。道路周边设置植草沟转输径流雨水,同时可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入渗功能。
如本文开头所述,公园内设置了两个人工湖,通过浅沟收集的径流雨水排入人工湖,周边场地雨水也可以引入人工湖。在现场记者看到,湖水清澈,部分湖面被荷叶覆盖。
“一个是高湖,常水位基本与市政道路相同;一个是低湖,常水位低于市政道路2~3米。”参与项目规划设计的经济开发区规划局工作人员王淇告诉记者。低湖较大,承担收集雨水的功能,道路积水也可以引入低湖区域。两个湖之间由生态沟连接,生态沟承担净化水体的功能。
“遇到大雨时,这两个湖至少能蓄积7万立方米的雨水。”张勇说,也就是说,可以满足周边400亩范围内遭遇特大暴雨时的蓄洪需求。此外,公园地势起伏,在高起的部分,上面也有下凹地面,这也是微地形蓄水的一种灵活形式。“不过,目前周边还正处于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的雨水还未能直接汇入。”
与博大公园紧挨着的博大大厦停车场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这一项目也将低影响开发理念纳入其中。“项目结合场地规划的竖向条件,充分利用场地外围绿化带和停车场内绿化规划进行雨水生态措施布置。”张勇介绍说,对于中央区域停车场,采用生物滞留和雨水花园进行滞纳径流量,对于外围区停车场,则从绿化宽度和经济角度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和雨水花园。
国际企业大道
在调蓄雨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区域景观
与博大公园类似,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南路的BDA国际企业大道也成功地运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在成功调蓄雨水的同时,丰富了区域景观。
在这片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区域内,有28栋建筑,占地7万多平方米,绿地面积约有4.5万平方米。疏林浅草,畦渠勾连,忽而曲径通幽,忽而卵石满滩,浅水成塘,大石横列,从林立高楼中行至其间,忽忽有山野之乐。
“项目的绿地地形,均坡向建筑围合中间设置的景观水体,这是一大特色。”张勇介绍说。屋顶的雨水首先通过雨落管进入建筑周围绿地,汇合直接降至绿地的雨水,经过天然土壤渗入地下,超过土壤入渗能力的雨水,则流入景观水体。水体根据景观的需要和植物的耐淹水平设计。水体采用旱溪的处理方式,部分湖底在原土基础上铺设膨润土,上面铺设鹅卵石。
“和大多数同类水体不同的是,湖底没有进行混凝土硬化。”张勇说,因此部分雨水可以入渗补充地下水,遇超标降雨,则通过水体溢流系统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在这个小区域内,多雨季节呈现自然水景观;枯水期,池中铺就的卵石也自成一景。一方面,实现了小区内一定重现期下的雨水不外排,减少了下游管网的排水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景观、生态跟雨水调蓄的完美结合,涵养了地下水源。
“这一雨水利用工程,平均每年利用雨量达到4.14万立方米,”陈晓君告诉记者,不但大大减少了园区内的降雨外排流量,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而且每年能节约1.6万立方米自来水,节约水费开支近10万元。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雨水利用项目所在多有。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工厂的雨水利用工程汇流面积达14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据介绍,通过管线将各类下垫面汇流的地表雨水收集至两个地下雨水贮存池,超过收集能力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绿化浇洒。为保证后续雨水的洁净,利用管道过滤装置进行净化。同时安装了计量水表,监测进水的流量。
“可以实现一场中雨时,雨水基本没有外排。” 中芯国际项目负责人夏鹰说,而雨水处理费用仅为0.12元/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