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婧
从今年两会到现在,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讨论热度不减。本月26日,河北省出台《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做大保定城市规模,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提出: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那么,“京津冀一体化”推行过程中,如何加快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以此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的首要任务是疏散其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高等教育等非首都功能,避免“孤岛经济”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河北应着力产业升级,淘汰高耗能行业,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打好基础;天津应当继续发挥港口优势,走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和对外经济发展之路。
构筑 “一轴三带”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当有一个顶层设计和一体化规划。”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河北为例,尽管河北出台了许多措施,但它最需要的是顶层设计和区域间规划,并将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虑进来,做深入研究。
此外,刘刚认为,京津冀地区应该按照“一轴三带”来发展,“一轴”是以北京、廊坊、武清、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为轴。“三带”:北京以北地区为“生态涵养带”,不适合继续发展产业;从唐山到石家庄这条线为“山田带”,主要发展现代产业;从秦皇岛到滨海新区,再到黄骅港,为“沿海带”,发挥港口功能。北京的功能首先是在轴上扩散,向轴上转移;其次是向“山田带”和“沿海带”转移,通过整体规划,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健康、均衡发展。
北京:疏散非首都功能,避免“孤岛经济”
“对北京而言,短期内最关键的问题是其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刘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自2000年之后,北京围绕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增加了很多经济方面的职能。这些非首都功能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因此,将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高等教育等非首都功能转移、疏散到周边地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功能具体往哪儿转移和扩散应结合周边城市的比较优势而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虽然对周边地区有一定辐射作用,但并没有把周边地区带动发展起来,特别是河北。这样从要素流动的趋势来讲,出现了“孤岛经济”现象,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北京发展的后劲也将不足。而河北离北京太近,因此出现了所谓的“灯下黑”,很多要素反而跨过了河北,直接流到北京,使得河北失掉了很多经济发展的机遇。天津存在同样的问题,并没有与北京相互协调、互相弥补的综合优势,反而各自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前提下,应当把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起来考察,发挥北京的要素优势,结合天津的产业结构特征,谋求协同发展,而河北应当借此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提质增效。
河北:转型升级产业,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打好基础
近日,廊坊市市长冯韶慧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于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接收。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
业内人士表示,廊坊的执政理念值得“点赞”,但河北省各市县若想充分吸收京津的产业外溢,借力实现跨越发展,首先也应当打好自身的产业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河北承接京津产业的前提是将高耗能行业先淘汰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王金照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首先,产业的转移要伴随着落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河北来说,应尽快淘汰钢铁、化工等污染型企业。如果简单地把北京的产业搬过去,从减少资源消耗、空气污染来讲,实际意义不大。其次,产业转移的同时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比如,制造业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应当强调资本、管理等方面的转移,而不仅仅是设备、厂房的转移。再次,要重视产业聚集,强调规模效应。有所选择地在每个地方把优势产业培育起来。最后,要把北京的交通、物流等功能逐渐疏散出去。
刘刚认为,河北重化工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其经济结构、环境等问题凸显。因此,如何进行城市功能的完善至关重要。“天津和北京可以帮助河北发展,但是其自身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同时,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各城市自身的比较优势。希望河北不要太着急,很多地方需要考虑清楚,要对未来的战略变量有一个了解之后再做出清晰的发展规划。”刘刚补充道。
天津:继续走创新驱动和对外经济之路
天津在促进京津冀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对话会上表示,天津主要是在发挥区位优势、港口和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的互补互促,资源要素的对接对流,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此外,任学锋还介绍了天津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工作。“我们制定中国天津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是依托港口的优势,建立大物流体系,促进贸易电子化带动腹地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
刘刚告诉本报记者,天津从2007年开始,已经逐步从制造型城市走向创新型经济城市,并且引进了很多科技研发、金融等方面资源,其经济发展已展现创新驱动的趋势,未来应继续延续此发展趋势;天津应借助其港口优势,与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相结合;天津可以和北京在金融方面共同打造诸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北方金融中心,北方科技研发中心等产业中心。
王金照则认为,由于天津重化工业的比重很大,因此,天津应当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承接北京的一些高端服务业。
“区域发展不协调不仅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的难题,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发展失衡。因此,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也会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彭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