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北京经开: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持续创新
2014
01/10
13:53

—— 访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世义

北京经开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探索、实践之路,是给“绿色中国”和生态文明的一份答卷。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ow carbon, high-end, wisdom park of BDALTD is an answer to "green China"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文 本刊记者 习牧歌

在北京东南部的亦庄、通州等地,国际企业大道、工大软件园、亦庄创意生活广场等一些颇具工业和科技感的建筑正在成片出现,装点和提升着这片区域的整体风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正冲刷着这块土地。

众所周知,全国产业园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运作手法大同小异,正面临着提升的挑战。很早就听说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北京经开”)在科技园区创新方面做得颇有特色,不仅最早在国内提出了“双生态”( 产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和谐发展)的园区产品概念,而且在实践中首创了 “双生态独栋企业总部”的高端园区理念。近年还通过打造低碳高端智慧园区,逐步确立了自己行业领跑者的地位。

2013年12月,记者来到位于亦庄的北京经开投资开发公司总部,采访了公司总裁周世义先生,请他谈谈在园区建设方面是如何进行持续创新,成功打造BDA国际企业大道、北京经开工大软件园等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城市地标性园区产品的。

一种思路多种形态

《中关村(4.94, -0.13, -2.56%)》:在走访北京经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你们开发的地产项目的命名颇有意思,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诸如BDA国际企业大道、创意生活广场,还有荣京道等,这些命名是怎么来的?

周世义:我们的命名是经过考虑的。早在2003年,我们就考虑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际企业的聚集地,其中还有不少是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它也是国内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的聚集地,我们说这个地方不能起一个俗名,当时想过很多名字,比如类似“128公路”、“硅谷”,乃至想到模仿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等,诸如此类。后来我们想这里既有国际企业的聚集,又正好是荣华路的终点,所以叫国际企业大道,这样也可以和别的园区可以有所区分。当时国内的产业园区有不少叫什么“花园”、“广场”、“大厦”什么的,我们想有点特色。

《中关村》:“荣京道”是不是也是类似?以及“创意生活广场”又是怎么来的呢?

周世义:荣京道跟那个荣京街相关,还是跟路有关系。至于说“创意生活广场”,当时我们有一块汽车广场的地皮,后来开发区说,这个地方要做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做其他东西。所以我们把它定位为“创意生活广场”。里面确实有一些比较新的东西,像中国教育电视台高校创意总部、亦庄国际影城、BDA艺术中心、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等等。

我们也不是为多元而多元,很多项目配置来自市场的选择,有的则是地方政府的要求。我们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比如我们做国际企业大道,因为比较受欢迎,已经做了四期,理念在不断地演变,越到后面,想法就越成熟了。

《中关村》:做了那么多项目,能否请您浅显地说说你们的开发理念?

周世义:我们追求的是有内涵的东西。建房子要有基本的一些内涵,比方说实用性、通用性,包括房屋本身外观的美观、与环境的融合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这些年来,有些园区“大干快上”,好像把地块的容积填满就可以了,其实是不行的。而有的地方政府有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它限制了建筑师、开发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可能性。中国目前在房屋建设这条线上的审批严厉程度全世界罕见,而中国的房屋倒塌速度也是全世界罕见,但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责任主体是不明确的。事实上从使用者来说,他需要一个长久的保障。我们希望做一个务实的开发商,为使用者的长期使用负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深思熟虑,落实到具体方针上,我们就是要打造“低碳、高端、智慧” 园区,并满足不同的需求,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的形态。

智慧园区的缔造者

《中关村》:还请周总给我们讲解下“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周世义:我们首先在产业园区的升级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产业园区历经以生产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空间聚集和产业聚集的1.0时代,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人才聚集的2.0时代,现在,融入产业、技术、商务、商业、服务等多城市功能的3.0时代的产业园区,无论从功能形态、园区配套,还是从运营管理、服务经验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3.0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产品定位就是以“低碳、高端、智慧”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园区,其中,“低碳”预示着美丽中国,“高端”体现为产业升级,而“智慧”旨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融合。

迄今为止,我们已投资开发了200多万平米的产业园区,持有运营近50万平米的园区资产,吸引了五百余家高质量的企业入驻。我们刚开始从事园区建设的时候,也曾更多地考虑营造一个和谐的物理环境,现在我们在考虑更多的非物质层面的东西,也就是精神环境的问题。每个企业不同的需求,除了考虑地缘环境之外,还有商务上的、通信网络方面的、金融的、人才的等各方面的需求。所以,这些方面上的支持,包括政策环境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逐步在营造这样一个园区:你进来以后,我们能够把你特定的需求尽可能地给你满足。甚至你不要出钱,我们也给你满足。我们称这样的园区为“智慧园区”,我们要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便捷和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服务,这样的园区才更具吸引力。举例而言,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融资租赁公司,重点给园区企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在园区服务方面,我们正打造一个平台,通过互联网使园区服务更加便捷,也使园区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实现更有效的联系。

《中关村》:“低碳园区”这个概念你们是很早就提出来了,现在全国提得也比较多,但对于具体实施,您有什么看法吗?

周世义:对,我们很早提出来这个理念。现在很多园区也打出这个口号,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理念的实施不能绝对化,不能教条主义。我们认为,并非一定要太阳能才叫低碳,因为从太阳能利用的全过程看,很多环节实质上是高碳排放的,况且,利用太阳能也是要花很多钱的,这个钱不是捡来的。新技术采用是可以的,但是你一定要在综合考量以后再采用。有时硬上太阳能,就意味着除了我现有的这个系统以外,还要再加一个太阳能的电力系统,不仅成本高,也未必能够达到减少碳排的效果,这不叫低碳。所以我们说的低碳,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现在所掌握的最成熟的技术上,我们通过前期的规划设计和综合考量,用一些产品和技术,使园区整体的碳排放达到最低就可以了。我们在园区集中提供服务,比如交通系统,也是为了降低碳排放。交通便捷了,不至于每人都开车,整体的碳排放就降低了。我们建立综合性园区IT系统,提供软硬件服务,企业来租用,不需要自己再买一套,也节约了能源。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在设备选定的时候,会考虑绿色、环保的要求,并事先就减少后期运营的成本。比如玻璃幕墙,它虽然好看,但后期运营的成本很高,清洗起来非常费劲,也很危险,我们很少采用。

《中关村》:听说你们在建设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时候,和用友集团等公司有合作?

周世义:我们与用友公司、施耐德(中国)、软通动力等机构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硬、软件等多方面着手建立低碳、高端、智慧化的园区。譬如我们在施耐德的指导下,使园区楼宇达到建设部的绿色建筑二星标准,从楼宇硬件上保证建筑的低碳化。我们同用友、软通动力等公司的合作主要是着眼于建设以服务园区企业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整合园区服务,并积极与园区企业开展软件项目合作,降低IT产品的使用门槛,从而提升园区的整体科技实力,促进园区的高速发展,培育更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具备良好成长性的园区企业。

为了更好解决园区低碳高端智慧发展之路上面临的问题,更好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还参与发起了“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们希望做的,是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的整合利用为园区服务提供智慧型平台,集中设计、研发等产业链高端企业的高产值、低排放、新型产业园区。

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中关村》:在和你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你们和高校的合作比较多,无论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都和你们有合作,而国务院的产学研组织也对你们十分支持,能否多谈谈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经验?

周世义:说到这个,我提几个小小的例子,前不久,我们就有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北京师范大学的黑人留学生到我们园区,研究这里的植被,写一篇硕士论文。上个月,还有一个叫Carly的美国硕士生到我们这里实习了一个月,我们很支持这样的事。

和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是我们公司早就开始的一个传统。我们自己也十分重视科研。目前在园区内,我们有一个“北京经开低碳研究中心”,这个中心联合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为我们进行了低碳高端产业园区碳排放核算,并正在逐步完善园区低碳评估标准体系。

我们公司还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及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挂牌成立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典型城市和区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国际生态模拟协会太平洋地区秘书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市小企业基地、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站、北京市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目前这些机构已顺利开始运行,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刚才提到的“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实也和产学研合作有密切的关系。联盟将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构建跨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整合联盟内优异资源,加快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促进基于“云技术”智慧园区服务平台的形成,探索制定低碳高端智慧产业园区的标准,并将基于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的经验,开展低碳的咨询和模式的输出。

在联盟成立后,我们正以北京经开光谷置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国际企业大道Ⅲ”为试点,吸取北京经开公司已建设完成的“国际企业大道Ⅰ、Ⅱ”、“芯中心”园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科研院所和用友软件(13.78, -0.12, -0.86%)等战略合作伙伴,建设运营低碳高端智慧园区。联盟将通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打造低碳高端智慧产业园区的标准,形成“产学研结合”促进“两化”融合的样板。战略联盟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还将积极参与国家重点课题项目申报,把握关键技术,着力技术推广应用。

《中关村》:谢谢周总,希望北京经开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探索、实践之路越走越顺,这也是给“绿色中国”和生态文明的一份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