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最新数据显示,自2014年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来,10年的时间里,新生长出3.5万家文化企业,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动能。
李晨阳,一家文化企业AI算法开发主管,正在和团队讨论如何在新项目中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创作效率。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带领10多个95后同事,基于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出多个与不同项目特点紧密适配的人工智能创意工具。
李晨阳工作的地点,是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实验区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共建,围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等方面,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中国模式”落地生根,吸引各类文化企业在这里汇聚。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尹圆:整个实验区的企业有5万家,营收去年超过1800亿,40%以上是数字文化企业。非常注重这种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打造了一个AIGC视听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有30多家的企业入驻了,构建了一个“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经过10年探索实践,实验区核心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5万余家,区域内汇聚了44家上市(挂牌)企业,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779.4亿元,较2018年增加608.7亿元,年均增长7.2%。注重在文化金融服务模式上精准发力,据统计,实验区成立以来,已累计为3500多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超过300亿元的融资贷款,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显著。
新场景来了: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公园
聚人气,促消费,提质效,通过十年的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如今正“向新而行”,探索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公园”的新模式,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与人形机器人握手,用AI制作一段视频……在北京的这个文化产业园区,一场主题为AI创造力的体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观众。类似的文化体验活动,今年前3个月园区内就举行了近百场,游客可以打卡潮玩店、看演出、逛书店,一站式体验丰富的文化消费场景。
北京首创郎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春燕:呈现的是一个丰富的文化活动的场,也是我们文化内容场。背后是我们这些文化企业在不断地创造文化产品。
北京首创郎园,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培育的文化科技融合、文商旅体融合示范园区之一。在文化、科技元素的赋能下,曾经的北京纺织仓库如今成为潮流文化消费园区。重点布局数字影视产业,汇集了170多家行业龙头和优质企业。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尹圆:我们在园区内打造一些小剧场、音乐厅、书店。时兴的这些(文化)市集和我们的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
“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公园”的新型发展模式初见成效,集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复合空间,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成为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和潮流新地标。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 傅瀚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在文化产业的政策突破、项目扶持、企业孵化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文化和旅游部将加大改革探索,创新政策集成,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实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总央视记者 曹岩 杜思源 高雪 魏帮军 曹筱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