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即第三轮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的产业目标:到2026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实现引领全球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8项。
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9761亿元
医药健康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接续实施了2018-2020年、2021-2023年两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全面布局支持产业发展。
在6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了前两轮“行动计划”实施的成效。
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9761亿元,为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奠定了扎实基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达124.6亿元,比2018年翻了两番多。六年来,涌现出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创办的前沿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数量新增50家,超过前些年总量,累计达到84家。创新成果不断产出,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50个,AI三类医疗器械产品31个,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获批上市的创新药14个,居国内领先地位。总的来看,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坚实力量。
北京优化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生态
六年来,北京持续优化了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生态。空间方面,产业供地从3年1000亩,提高到每年1000亩。近三年为产业累计调度工业用地3663亩,提供标准厂房129万平方米。人才方面,在医药健康领域设立全市首个细分领域的人才专项政策,服务引进了一批全球顶尖人才,形成了引进紧缺人才的有效路径。
同时,做优平台、孵化器、特色园等产业载体。建成10万升抗体药CMO(生产代工)平台,布局小分子药CMO平台,搭建了脂质纳米颗粒载体、病毒载体等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技术平台。推动飞镖二期、巢生等高水平专业孵化器投入使用。形成中关村生命园、大兴医疗器械园等7家高品质特色园区。
围绕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医院成果转化,市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支持举措,推动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建成启用。为提高研发物品通关效率,市药监局牵头出台“白名单”政策。为支持创新产品应用,市医保局推动实施创新药械不纳入DRG(单病组)付费政策。
聚焦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领域布局科技攻关项目
张继红表示,本轮“行动计划”主要呈现四个亮点:一是突出创新与“三医”联动协同,强化三医改革,促进创新优势发挥。二是做强做大药械基础板块,着力壮大产业规模。三是加强布局新兴领域,在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赛道塑造新优势。四是注重精准施策,全流程服务,打通堵点裉节,持续做优产业生态。
下一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重点要做好“三个抓”:
抓重点团队与机构。制定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重点团队清单、机构清单,紧盯问题需求,全面服务创新研发和成果落地。依托首都医科大学等具有优势的创新主体,再布局一批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新型体制机制的研发机构。
抓新兴领域和新赛道。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AI医疗等新兴技术领域,加快布局科技攻关项目,出台细分领域支持政策,催生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抓研究向应用的转化。前期支持昌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与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优势临床机构合作,探索了较好的协同科研模式,在此基础上,打造5-10个高水平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基地。同时,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临床医生与科学家双负责模式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基础到临床的转化速度。
将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还将加强创新与三医联动的协同,做大做强药械基础板块。在临床阶段,重点提高临床试验效率,将流程由“串联”向“并联”转换,推进立项审查、伦理审查、合同审查同步开展,将临床试验启动整体用时从目前的30周压缩至25周以内。
在注册阶段,重点加速审评审批。加强创新品种研发进度跟踪,依托国家医疗器械北京服务站和北京市药械创新服务站,给予前置服务,将注册审评审批由行政审批环节延伸至技术辅导与审评环节,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在采购阶段,重点畅通入院路径。引导医院每季度召开药事会。支持企业参加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争取让更多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推进国谈药“双通道”试点,在30余家定点医药机构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同时,持续服务已上市品种,支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为拓展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数据支撑;支持创新药械在全球注册上市和销售,提高北京创新成果在海外的影响力。
先期推动五类场景医疗大模型落地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医药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基础,将加快医疗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动通用大模型开源,以单病种数据库为切入,开展垂类大模型训练,先期推动面向药物研发、医疗辅助、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中医药等五类场景的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
搭建AI加速药物研发、虚拟临床试验等研发辅助平台,为诊疗新技术、新药研发提供重要支撑。支持脑机接口等医工交叉创新产品研发。围绕抑郁症等疾病,推动创新企业开展数字疗法产品研发,推进建立数字疗法产品注册检验审评指导规范,服务数字医疗产品审评和审批。
围绕初创企业、骨干企业、领军企业等不同需求,市区协同,通过工作专班给予“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针对共性需求,及时配套支持举措。加快总规模达200亿元的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布局。引进培育高能级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做强载体递送、疾病模型动物等特色技术平台;吸引更多国际领先的专业孵化器。继续加强医药工业用地保障,三年规划新增不少于3000亩,建设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