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走进中关村,围绕未来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学习中关村先进经验,并与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交流合作。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辽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及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19家成员单位参加活动。
活动上,吴家喜对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的近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此次活动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工信部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将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新区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做高位势、做亮品牌、做大主体、做强载体、做优生态,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吴家喜强调,要深化国家高新区联盟建设。先行成立的两个跨区域国家高新区联盟要进一步做深做实常态化交流机制,及时总结交流成果并形成工具清单。加强资源的高水平共建共享和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梳理好产业资源清单和科技成果清单,通过联盟内部联动、联盟与联盟联动,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悉,为加强区域间高新区的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在工信部规划司的指导下,2023年底,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两个跨区域高新区联盟先后成立,旨在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国家高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促进区域间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强化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高效流动,引领新经济产业协同和创新发展,激发区域更大活力。今年以来,两个跨区域高新区联盟制定年度计划,策划系列活动,积极服务联盟成员,促进高新区间交流合作。
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由中关村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燕郊高新区、承德高新区等7个国家高新区及沧州高新区、衡水高新区2家省级高新区共同成立。联盟坚持“协同发展,合作共赢”,通过搭平台、强交流、促合作,促进高新区之间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高新区之间的创新协同、产业协作、资源整合,组团发展新质生产力。联盟全年计划组织活动24场,力求“月月有交流、场场都覆盖”,目前已组织活动7场,印发联盟信息简报2期,上线发布“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包含五大类创新资源共337个,实现京津冀三地科创服务信息一眼可见“坐标轴”、一键可查“电话簿”、一步即达“精准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准导航”。
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由沈阳高新区、长春高新区、哈尔滨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等19个国家高新区组建,旨在搭建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共享平台,发挥以点带面“倍数效应”,放大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增强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全面振兴突破中,当好排头兵及先锋队。组建以来,下发了《2024年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工作要点》,明确了23项工作任务。今年,已组织活动4次,信息交互60余次,成为东北地区高新区抱团发展,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此次“走进中关村”,也是两个跨区域国家高新区联盟的首次“见面”,大家一致认为,高新区联盟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为联盟成员学习先进经验、共谋科技创新、共商产业协作提供了机会,每一次交流都深受启发,每一次活动都有获得感。跨区域高新区联盟合作逐渐走深走实,国家高新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也将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