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顺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
01/29
12:21

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80亿元,同比持平略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03亿元,同口径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526亿元,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2亿元,同比增长1%……2022年,顺义区在疫情冲击、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考验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顺义区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一组组纾困政策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定心丸”,一次次走访慰问搭起政府与企业的“连心桥”,一项项暖心服务让企业打消顾虑,快速复产达产。温榆河公园二期等88个重点工程项目在专班不断优化的决策审批下顺利开工,络绎缤纷的汽车消费季、国庆惠民消费月等活动,全面激发市场潜力,提振市场信心,让消费市场在政策优化下持续回暖。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下,顺义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引领带动提质升级,顺义区新的产业优势正在重塑。

步入2023年,顺义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进一步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平原新城而团结奋斗。

以科技创新

驱动先进制造业加速聚集

瞄准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高精尖产业,顺义区高标准推进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建设,立足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三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产业韧性。

顺义双河大街北,理想汽车的旗舰工厂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700余亩的地块上,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基本完工,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今年竣工后,这里将成为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绿色智能工厂。

这里曾是北京现代一工厂,一辆辆汽车在流水线诞生,走入千家万户。汽车制造产业是顺义的“金招牌”,最高年产达120万辆,为北京传统制造行业创下辉煌成绩。理想汽车绿色智能工厂作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布局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项目之一,将在全市汽车产能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由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调整优化,对全市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形成明显带动。同时,也进一步助力“双碳”目标加快实现,支撑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创新求变、谋定后动,站立发展潮头,顺义区提出打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目标,在传统制造业的深刻变局中抢先开跑。

顺义区规划了20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示范区,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顺义基地建成运营,开放应用场景最丰富的408公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北京奔驰新能源、北京现代、理想汽车、北汽越野车等知名企业深耕顺义,美团、毫末、京东、百度、蘑菇车联、万集科技、图森未来等80余家智能网联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顺义“落地生根”,培育和吸引了近万名研发人员,年研发投入近1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出行服务、智能芯片、传感器、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信息安全、智能算法等为特色的集群产业链。

不仅是汽车产业,众多科技创新要素向顺义加速集聚,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率先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不断丰富。瑞能半导体、特思迪二期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中关村顺义园,国联万众即将投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挂牌建设,泰科天润等20余家重点企业纷纷落户,从装备到材料、芯片、模组、封装检测及下游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一批航空航天类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航发叶片示范线项目加速推进,汉飞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卫星核心部件研发企业轩宇空间、轩宇信息竣工验收,高性能弹性体材料等一批高端项目落地实施,全区航空航天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截至目前,顺义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77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45家、同比增长233%。专利授权量达5881件、同比增长1.5%,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0亿元、同比增长8.6%。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已成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及“三城一区”的重要支撑。

以扩大开放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新年伊始,北京中德产业园招商小分队赴德国开展商务考察交流,实地走访8家协会、机构、产业集群及创新平台,探访重点在谈项目德国总部、回访落地产业项目德国公司、走访区内“出海”企业德国项目。20余家德企表示将组团考察产业园,产业园初步建立了涵盖50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定向合作清单,5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表达了合作意愿。

北京中德产业园是国内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也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集聚博世、Ameco等90家德资企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其中包括27家隐形冠军企业。

作为“第一国门”所在地,顺义区依托首都机场空港优势,已成为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为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面积最大的组团,顺义区加速推进“两区”建设,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率先开展先行先试。截至目前,顺义区已完成90项“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其中“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等2项试点政策全国独有,“航材保税物流供应链新模式”等3个案例向全国推广,7项政策入选北京“两区”突破性政策。累计落地项目、新设企业和入库项目,三项数据均居全市第一位。

充分发挥开放平台政策叠加优势,顺义区着力打造“两区”建设样板,在探索制度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率先实施卡口智能化监管创新试点,口岸区域卡口智能化建设完成并进入测试阶段,助力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提升;创新建设文化艺术品全球集货平台,文化保税案例由商务部等四部委向全国推广;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改革试点,实现全程通关无纸化;全国首创生物制品检测代抽样制度……众多具有代表性、突破性的政策在顺义接续落地,有力地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开放贡献度。

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已转化为发展势能,众多高质量项目相继落地顺义。中国首家开设于保税区的艺术空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里森北京”永久空间落户;国航与罗罗共建全新民用发动机维修合资公司——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注册落地,这是罗罗全球维修网络的中国大陆第一家合资维修公司;工银租赁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达成100架飞机、500亿元投资规模战略合作;成功引进懋隆国际等有服务贸易特色的项目。

2022年以来,吸引强生制药等365个项目落地顺义组团,同比增长38.8%,数量排名全市第一位。全区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同比增长41.4%,进出口总额达1066亿元、同比增长7.8%。

此外,金融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顺义区大力支持产业金融,以产融互促为方向,坚持“产业”与“金融”双驱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巩固扩大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2年,顺义区新引进万亿管理规模的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超2000亿元农发基础设施基金、150亿元央企投资平台中冶长城投资公司等各业态优质金融项目33个,注册资本合计超331亿元,管理规模近1.5万亿元。其中,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民生银行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理财产品规模超1万亿元;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注册资本100亿元,自设立以来已投放2459亿元,支持基础设施领域项目1677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近3万亿元。

据了解,顺义区已聚集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华夏基金、北京人寿等优质金融机构500余家,国创基金、国投基金、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交基金等基金160余支,管理规模3.5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1.8万亿元,私募基金7000亿元,理财规模万亿元;上市挂牌企业126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超16%,已成为继临空经济、汽车制造之后全区第三大支柱产业。

持续优化的区域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顺义区发挥“白名单”等保供稳产协调机制,推动区内696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复工复产。落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释放红利超过百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3.8亿元,4470家中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贷款73亿元。区镇两级“服务包”持续扩容提质,两轮全覆盖走访促成千万以上项目44个、注册资金共计369.6亿元,在全市“服务包”试评价中领跑平原新城。聚焦企业实际需求,“服务包”内容不断优化,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600项,34家存量企业成立新机构43个、投资新项目26个。政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1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办理时限大幅压减,“一窗通办”率达到99%,区级告知承诺事项由86项增加至346项、压减办理时限88%,全区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以融合发展

促进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

在顺义区赵全营镇,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辆辆高大的农机正在作业,眼下正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节。不同以往的是,农机上却不见驾驶员的身影,农机手站在田边,农机自己走出了一条笔直的垄,精确度可达到厘米级。

这得益于农机上安装的农用北斗作业监测终端和北斗导航农机驾驶系统终端。随着智慧农业的逐步推广和应用,配套农业机械不断升级,从播到收的全流程正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实现了技术模式集成化、精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标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截至目前,顺义区共有240余台农机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高科技,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6%。

从农业机器人、数字菜田、智能温室,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农机、无人机植保……随着北斗定位、人工智能、5G通信、农业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不断融入农业发展,顺义区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顺义区素有“北京粮仓”之美誉。近年来,全区农业产值稳居全市第一位,生猪、蔬菜、瓜果产量占全市的1/3,小麦产量占全市的1/4,是保障首都粮食供应稳定的“压舱石”。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2万亩,同比增长27%,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总产量达8.76万吨,比2021年增加1.8万吨,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市之首,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源于顺义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近年来,顺义区全面推行“田长制”,设立区、镇、村三级“田长”,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高效节水、地力培肥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空间。2022年,完成耕地复耕复种7.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000亩,建成2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9个镇级集体林场全部投入运营,就地解决3000余名农民就业,超过6万亩农田应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到2030年,顺义将建成23.92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夯实农业稳产保供能力。此外,中国农民丰收节、舞彩浅山旅游登山文化节、樱桃采摘旅游节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推动顺义特色休闲农业发展。

2023年,顺义区将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设提升3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完成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拓宽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围绕绿化养护、道路保洁、物业管理等领域成立集体企业。坚持农民参与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时代首都发展迈入新的征程。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顺义将以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都重点平原新城为目标,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加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展现顺义担当、贡献顺义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