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今年一季度,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里的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其中实现技术收入3867.5亿元,同比增长16%。中关村重点监测的电子与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共实现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8.5%。
作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第一家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据介绍,五年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中关村正在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也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近年来,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实现新突破。中关村出台了促进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等若干先行先试政策,开展投贷联动、设立民营银行、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企业外债便利化、建设生物医药国检试验区、创新医疗器械应用推广等改革试点,3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正加快推动中关村新一轮24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
中关村的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3785.4亿元,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万件。2021年获得专利授权9.15万件;累计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数达到505项,推出中关村标准42项。发布了国内首款通用CPU、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全球首个FPD-EDA全流程解决方案、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等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
中关村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中关村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2035年)》,构建“241X”高精尖产业体系。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总收入5.9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物健康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关村示范区将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届时中关村示范区深层次改革创新将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形成具备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新经济制度环境;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高精尖产业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自主安全水平和产业链韧性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生态达到国际一流,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国际创新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企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