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全球原创新药研发平台落户海淀
2021
05/21
10:01
  一株小草,让全世界都知道了青蒿素,也让中国的原创新药在世界舞台上迎来“高光时刻”......仿制药、创新药、原研药,中国过去以仿制为主的药物研发模式正一步一步走向转型,进入到了以原始创新为特色的“首创”阶段。如何紧紧抓住全球药物研发的新机遇、新形势?坐落在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百放英库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尝试做出这样一份答卷。
  5月20日上午,百放英库实验大楼启用仪式在贝伦产业园内举行。百放英库是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百放——“Biofront”,如其名,公司的成立,旨在走在生物制药的前列,不断将一批高质量的原始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为中国首创新药的研发提质增效。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为中国原创新药的研发开山辟路。”百放英库公司创始人兼CEO单倍,自1995年开始已在生物制药行业深耕了20余年。用单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知道中国现在缺什么”。
  那么,中国制药行业现在到底缺什么?
  任何研发都是一个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事业,制药行业更是如此。一种新药的面世,需要至少花费10年时间、投入超过10亿美元。相比较下,仿制药研发省时省力省资金。苦心孤诣搞研发,不如直接做仿制药来钱快,导致了国内真正的原创药寥若晨星。
  “大部分的制药企业都是跟着别人跑,我们却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单倍说。
  药物的研发一般需要历经五个阶段,而新药的发现是药物研发的早期环节。单是这一环节,就需要从上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一个分子结构进行研发,但凡一个微小的差池出现,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对于首创新药如何“突围”,单倍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现在市场上做临床实验、药品报批上市的公司有很多,而能把前沿科学发现转化成为能够上临床的新药分子的公司寥寥无几。百放的专业团队聚焦从0到1的突破,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从学术发现到成果转化的第一步,搭建科研成果向新药转化的桥梁,之后这些成果可以授权给其他机构、企业,由他们来完成1到10、10到100的工作。“

  成立百放后,单倍组建了具有世界一流药物研发经验的专业团队,吸引了来自跨国药企、科研院所的顶尖药物研发、科学家资源。
  “我们公司是做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的,当然是选择到源头去,追随学术发现的脚步。海淀有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聚焦基础研究,有全国最好的医院临床资源能提供最直接的需求和反馈。”单倍说。同时,百放公司还吸引到了中关村科学城公司的资本青睐,海淀区也为其提供运营支持。
  科学家、政府、投资人、企业家、医生、病人形成真正的闭环链条,才能有效推动药物研发和创新。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对药品创新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伴随着国家的富裕,中国药品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为新药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单倍认为,现在做原创药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看好原创药巨大的市场潜力、秉持着医药科研人员的初心情怀,他选择将公司搬进海淀区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主导的贝伦产业园内。

  百放英库实验大楼面积约6000平方米,共4层。一层是办公区及会议室,二层为共享空间,可为入孵团队提供8套4种户型的实验、办公空间,三层、四层是分别是生物、化学实验室,配备有质谱仪等世界先进的仪器设备。整个大楼可满足80名科研人员同时进行试验。
  目前,百放公司已经和高校、医院签约开展了6个原创新药研发合作项目,并接受专注于人工智能驱动新药研发的康迈迪森公司入驻合作。
  百放英库是海淀近年来不断萌发的众多创新平台中的一个代表。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医药健康产业领域优势资源,涉及医药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0多家,呈现出创新能力强、信息与医疗交叉融合、基础研究多的特色局面。
  除了“百放”原创新药研发平台,中关村科学城近期还落地了“巢生”开放实验室等一批产业平台与项目,同时还布局了大量医药健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中关村科学城的新药创新,正加速迈进“首创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