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北京经开区在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前沿阵地和主平台作用,加快北京经开区中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从5月7日开始,北京经开区正式启动2021年中试基地认定申报工作。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中试基地申报主体须是在亦庄新城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登记的单位;或在亦庄新城实际经营,并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原则上中试基地在亦庄新城应正常经营满一年。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资金支持研发,企业因很难从研发中获利而不愿承担创新风险,这被称为“达尔文死海”。而这样的转化空白区,如果有一个暂时落脚点就会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力,也能进一步带动企业的成果转化。这个暂时的落脚点已于2019年在北京经开区成为现实。
2019年,北京经开区首批6家中试基地挂牌成立,聚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领域。随后,在北京经开区的推动下,8家中试基地相继挂牌成立,并细分化药制剂、生物制品、多领域综合、创新医疗器械等多领域,进一步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
产品零部件异形如何保证生产质量?异形部件如何进行产品检测?一直以来,这些问题都困扰着众多智能制造企业。
依托电科院建立的复杂和异形件智能制造研发中试基地就为产业化提供了参考。由于每一个国产化零部件都有相关参数要求,制备场所和生产过程也都有严格要求,因此,中试基地不仅要有硬件设施,更要具备掌握技术工艺的人才队伍,作为区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恰恰可以满足这两项产业化落地需求。
“我们的中试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复杂曲面或异形件的加工及工艺优化、工业产品设计、精密检测、社会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通过中试基地,各企业不仅可以在中试平台上解决实验室难以发现的工程放大问题,完善工艺和设备定型设计,还有利于技术集成,显著提升研发人员的实践能力,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转化。”该中试基地负责人刘华刚介绍。
不仅如此,在强大的技术背景和人才体系支撑下,电科院在2020年与区内企业集创北方合作,共同建设集成电路产品测试中试基地,提供集成电路产品检测及人员培训服务。
以往,集创北方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只要到集成电路产品测试环节,就会由其他区域的服务机构提供外包服务,为他们进行产品测试,但这样的方式不仅浪费资金,还不利于产品的高效研发,集成电路产品具备高精度的特点,来回奔波对产品最终的数据将会带来极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产品测试整体水平,集创北方提出在区内就近搭建集成电路产品检测平台的诉求。
经过北京经开区的协助,集创北方最终和电科院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打造集成电路产品测试中试基地,不仅能为集创北方提供集成电路产品测试服务,还形成了全区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可以为区内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设计企业提供不低于1亿枚芯片的功能测试服务。同时,还为区内企业每年提供不低于500人次的集成电路技术培训,为区内5家次企业每年提供集成电路和设计服务。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高度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为了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作用,北京经开区到目前为止搭建了14家中试基地,合同金额近10亿元。今年,将持续推动“10+”中试基地建设,持续提升“10+”中试基地产业化服务能力,预计全年服务企业400家次以上。
北京经开区将通过每年一次的中试基地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大中试基地规模,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支持建设标准厂房、通用类研发用房,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优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