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84项任务落地12项 海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加速推进
2021
04/12
15:56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海淀区以国家改革创新试验田为己任,走出著名的“中关村之路”。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海淀继续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预计到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万亿元大台阶。
  作为推进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阵地,海淀“两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2021 年 1-2 月,自贸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 267 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6.7 亿元;“两区”建设方案中的 84 项任务, 已有12项任务落地。
  两区建设:数字经济起飞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的海淀组团共 21.59 平方公里,位于海淀区北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覆盖海淀全域。同时,海淀区还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三区”政策叠加的独特优势,成为海淀区的新增长极。
  如何使“1+1+1>3”,这是海淀要完成的课题。2021 年初,海淀区正式印发了《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政策、空间、项目”清单管理。
  中关村壹号是海淀“三区”政策叠加下的一大样本。作为北京市重点项目、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地标园区,中关村壹号位于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心区域,定位为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中关村壹号的产业方向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金融科技三大硬科技领域。承担中关村高端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落地、海淀北部创新发展高地的重任。”中关村壹号品牌宣传负责人张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目前,园区硬科技企业84家,其中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近50家,园区AI企业过去三年产值年化增长率135%。未来,中关村壹号将有100多家硬科技企业入驻,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高精尖及硬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区。
  其中,数字经济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中关村壹号的产业方向之一。在位于中关村壹号的拉卡拉公司办公区内,拉卡拉集团党委书记唐凌向记者展示了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方法。
  拉卡拉成立于2005年,是首批获得央行颁发支付牌照的机构,并于2019年成为首家在A股上市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20年11月,拉卡拉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批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的两家支付机构之一。
  “数字人民币将为我们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对于商家的成本是千分之三,而未来数字人民币成本是0。拉卡拉自去年开始组建了专门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推广运营团队,在数字人民币系统建设、终端升级、产品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也在各大试点城市的具体落地推广方面。如果能够实现推广,未来我们企业的利润大概能达到现在的二十倍。”唐凌直言。
  根据海淀“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海淀区将做强做大高精尖经济,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建好“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聚焦国家级金科新区,建好全球创业投资中心,扩大“沙箱监管”创新试点范围,打造数字货币试验区,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制高点。预计到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万亿元大台阶;2025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2万亿元。
  除了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唐凌告诉记者,公司在人才落户、税收减免等方面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在今年3月发布了促进“两区”发展的支持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企业新增研发经费给予最高 300 万元补贴;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最高将给予 800 万元的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总部型金融机构和新设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或购房、租房补贴,对在海淀组团区域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外资金融机构给予最高 500 万元的奖励等。
  目前,海淀“两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2021 年 1-2 月,自贸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 267 家,其中新增内资企业 261 家,外资企业 6 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6.7 亿元,合同外资金额 10585 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47.76 万美元;“两区”建设方案中的 84 项任务, 已有“海英计划(升级版)”、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 12 项任务落地;同时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 E+”工作站也于近期在中关村壹号正式揭牌成立。
  疏提并举:从建材市场到“增材智造”
  除了“两区”建设,疏解整治促提升同样是北京近年来的发展重点。海淀区在以“疏整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前身为建材市场的金隅智造工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金隅集团与海淀区政府通过对存量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打造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
  目前,园区已初步构建起“一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两个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三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四家智能制造行业‘独角兽’、多条科技产业链环节”的高精尖产业格局。2020 年产值超过 20 亿元,预计 2021 年产值达 50 亿元。
  位处其中的北京煜鼎增材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华明院士主导的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专注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园区内产业空间资源,在航空航天、航海、电力等领域研发出一批高精尖构件。
  “比如我们研发的一个产品被用在嫦娥登月重型运载火箭上。这个构件以前是用钢做的,现在我们用钛合金替换,内部质量和要求相同的情况下给火箭减重,提升火箭推力。”煜鼎增材总经理刘栋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传统技术需要大型模具、重型设备,周期长、成本高,而先进制造技术大约能降低30%左右的成本,制作周期也能缩短30%左右。
  金隅智造工场特殊的空间条件也吸引了更多的高科技公司。如聚焦于物联网场景的世界级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研发的工业叉车MegBot-L2000,是公司面向大载重室内托盘搬运推出的激光导航智能工业叉车。此产品载重达2000公斤,自重也很重,无法在普通的写字楼内进行试验。
  “金隅智造工场的地下是实心的,没有停车场、地铁,所以不会塌,可以提供良好的空间进行产品的研发。”党委书记兼副总裁蒋燕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金隅智造工场副总经理肖博介绍,园区充分利用北京市的产业及人才优势,挖掘科创人群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富有创意地改造现状工业遗存,以智能制造产业为核心,聚焦大信息与智能制造领域,打造先进、智能、绿色的国际化高端产业创新中枢,搭建智能制造研发成果交流平台,充分展示金隅智造工场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效应。
  据透露,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二期已顺利开工建设,未来将会释放 23 万平方米的产业面积,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西三旗提供空间保障。
  优化产业空间的同时,西三旗街道也重视以“大营商”格局推动各项工作,提升城市环境、街区品质,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如通过跨区联动治理,切实打造美丽边界线,建设精品新街区;初步打造形成地区 “十横七纵”的交通路网,构筑起与中心城区链接的快速通道。同时,协调北京公交集团开通微循环 89路等专线,解决居民、企业员工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城乡融合:乡镇里的高新技术园
  不仅有“高精尖”,海淀也有不少乡镇区域。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美丽乡村深度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推动集体产业在科技创新中升级迭代,海淀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以承担全国试点任务为契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生产关系深刻变革,集体资产以股份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个人,成立了86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基本完成登记赋码获得法人地位。
  如东升科技园是全市首家乡镇高新技术园区,采用“集体土地自主开发、自有物业只租不售”的开发运营模式,使农民变股民、收益按股量化,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2009年底,东升镇最年轻的股份社——东升博展经济股份社筹建,开始积极探索在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管理的模式。2010年,集体经济组织靠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投资5亿元,一期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正式开园。
  2012年7月,“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冠名获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成为北京第一个乡镇以“中关村”命名的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国家级科技园区。“东升科技园的收入从2010年的6000多万,到现在的30多亿,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有5400多位农民都是我们的股东,现在每年人均的分红收入接近4万。”东升镇镇长刘件介绍称。
  不像一些严肃的产业园区,东升科技园好似一个“网红打卡点”。沿街的室外咖啡馆内有创业者自由交谈,商业街内的店铺满足日常工作者所需。正值春日,园内花红柳绿,不少附近居民正带着孩子在园内游玩。
  不远处的东升国际科学园则是东升科技园的“升级版”和“走出去”的代表作。目前,东升科技园已入驻北京市政府、清华大学与盖茨基金会合作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际科创平台,入驻企业包括腾盛博药等85家科技研发类企业,约2700人,建设中实验室9家。此外,包含4家创新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整合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条闭环,依托区域强大的创新产业集群,打通资本、资源、智库服务、政策等创新服务网。
  “大健康产业是海淀发展的突破点,我们主要在新药研发和医用机器人这两个细分产业上布局。因为这两个产业的产业链条较长,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来做平台建设,支持孵化更多的优秀企业,支撑产业生态发展,补足产业链短板。”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如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与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平台巢生实验室合作,共同设立了巢生北京创新旗舰实验室。这是一家集投资、孵化、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专注于生物医药早期前沿与创新技术项目的孵化和投资,打造服务国际创新资源新生态。
  “实验室配备了中心共享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多类型、多功能的实验室,并给各个研究室配备免费的共享仪器平台,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实验空间。”巢生北京实验室负责人周悦欣介绍称,实验室在去年底落成,目前签约和入驻企业已达到12家。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海淀区将持续深化“人的城市化”。届时,南部各镇村全部实现城市化,完成撤村建居,积极推进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变。北部新型城镇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全面转为居民身份,非保留村实施拆迁腾退,保留村实现统筹发展。(陶凤 王晨婷)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