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海淀区以国家改革创新试验田为己任,走出著名的“中关村之路”。“十三五”时期,海淀区遵循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实践区的功能定位,聚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美丽乡村深度融入科学城建设,推动集体产业在科技创新中升级迭代,又走出一条农民融入市民、农村融入城市、农业融入科技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得益于中关村科学城高端产业的发展优势,海淀区在破解“三农”问题上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海淀答卷,“三农”问题的破解也为科学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支撑。
12月17日,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海淀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南北均衡、产城融合,集体经济与中关村科学城同方向共发展的格局,形成海淀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全区农转非政策覆盖率达100%
北京商报记者从海淀区获悉,“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以承担全国试点任务为契机,用好用足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大力推动被誉为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生产关系深刻变革,集体资产以股份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个人,成立了86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基本完成登记赋码获得法人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农村集体总资产2020年末预计达到1940亿元,约占全市22%,年均增长9%。净资产突破700亿元,连续16年排名全市首位。2020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115亿元,其中三产占比98.9%。2018年,温泉镇联合社获颁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2019年,海淀区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示范单位。从2008年以来至今,全区约有2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分红,2019年全区每年按股份分配总额4亿多元。
资料显示,“十三五”期初,海淀区尚有农业户籍人口4.7万人,为缩小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差距,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海淀区统筹推进以村为单位整建制农转非。尤其是2019年6月以来,考虑到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巨大动能和潜力,海淀区委区政府下大决心推进剩余4个镇38个村、2.8万农民整建制农转非。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十五年,海淀区政府将统筹区镇村三级资金用于此项工作。其中,2020年区级资金安排约12亿元,2021年安排18亿元。目前,2.8万农民已完成户籍变更,将享受城镇职工同等社保待遇。至此,全区农转非政策覆盖率达到100%,所有村集体均已完成农转非,已基本没有身份上的农民。
29个行政村村庄腾退基本完成
“海淀区把农村地区作为新型城市形态的特色功能区,做好整治、建设、管理三篇文章,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更好地融入、支撑和服务中关村科学城发展。”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海淀区2017年完成全区“无煤化”,农村百姓取暖季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以“清脏、治乱、增绿、控污”为主攻方向,引导人居环境整治向庭院、村域延伸,结合整治做好垃圾分类,提高乡村生活品质。聚焦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有序推进52个城乡接合部村庄环境整治,32个村庄全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市级考核验收,62座公厕和107座“一户多厕”户厕改造任务提前完成。
在推动非保留村搬迁腾退方面,海淀区基本完成29个行政村村庄腾退。开工建设安置房近400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349万平方米,4.9万村民实现回迁入住。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上庄镇罗家坟村等6个村试点准物业化管理,将城市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成熟做法创造性引入农村。提高公厕和街坊路绿化养护资金标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管护标准一体化。
在推动市区重点学校“北上”办学方面,海淀区已全部开工25个教育项目,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启动建设,农村地区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稳步提升。科学城北区“15分钟优质公共服务圈”项目稳步推进,“五横六纵”路网骨架基本成型,城市运行能力不断提升。
“一镇一园”入驻企业4237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约增效发展大背景下,海淀区深入落实中关村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产业化运营,不仅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出应有贡献,也顺势实现了从“瓦片经济”到深度服务经济、科技投资经济“迭代升级”。
据了解,海淀区通过建立乡镇集体产业空间资源台账、制定企业准入条件,建立双向联动工作机制和供需沟通渠道,精准服务科技企业落地发展,提升集体产业空间要素价值,推动传统资产经营向资本运作转型,传统单打独斗向集团化发展转型。集体产业融入重大战略,助力“两区”“三平台”建设。
具体来看,海淀区集体经济积极牵手清华大学和盖茨基金会、参与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建设、参股科创板上市企业、获取私募牌照开展资本运作。当前,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已与华为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城区、街区、社区、园区融合发展。四季青镇玉泉三园“腾笼换鸟”走出创新合伙人新路径,探索建设、规划、运营一体推进新模式。温泉镇创客小镇建立健全“服务管家”,科技园区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动发展,打造离岸创新新模式。海淀镇积极调整集体产业用地用途,争取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落地。
当前,海淀区已建成227万平方米集体产业空间用于科学城项目落地,“一镇一园”入驻企业4237家,集体经济园区直接服务77家上市公司,趸租农民安置房4000余套,大规模推进集体租赁住房建设,推动科学城北区的职住平衡。
建设城乡融合新型城市形态
根据计划,“十四五”时期,海淀区将率先实现市委市政府“一绿地区农村城市化,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部署要求,持续深化“人的城市化”,紧扣“七有”“五性”需求,努力实现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部各镇村全部实现城市化,完成撤村建居,积极推进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变。北部新型城镇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全面转为居民身份,非保留村实施拆迁腾退,保留村实现统筹发展。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十四五”时期,海淀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两新两高”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进程。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保留村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与中关村科学城统筹协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农民身份转变与城市生活的融合、集体经济与创新产业的融合、村庄提升与城市创新空间的融合。以更优质的资源、更开放的姿态引入更多高科技企业和国家实验室,推动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落地,有效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需求,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钱瑜 濮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