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于北京城南而言,这是砥砺奋进的十年,波澜壮阔的十年,跨越发展的十年。
北京城南,包括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的南大门,紧邻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之间,是“一核两翼”腹地,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
相比于城北,北京城南一度是发展的“洼地”。2010年起,为补齐南部地区发展“短板”,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北京市分别于2010-2012年、2013-2015年、2018-2020年,共实施三个阶段城南行动计划,集中推行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总投资超过10000亿元。
2020年是第三轮城南行动计划收官之年,第四轮行动计划正在编制,在此承上启下关键时刻,请看城南的亮眼“成绩单”。
新变化 “数”说城南惊喜蜕变
十年数据看跨越
2010-2019年,城南地区GDP由2168亿元增长至5481亿元,GDP总量增长了153%,10年间年均增速高于全市约0.3个百分点。
2010-2019年,城南地区规上工业生产总值由3452亿元增长至6342亿元,增长了80%,对全市规上工业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34%,高于全市年均增速约0.6个百分点,全市占比提升约1.4个百分点。
2010-2019年,城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4亿元增长至300亿元,增长近200%,高于全市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
2010-2019年,城南地区新改建中小学学校41所,新增中小学学位数约47000个;新改建医院11所,新增床位数约8000个,其中三甲医院7所,涉及床位约7000个;新增轨道条数7条,新增里程约180公里。
2015-2019年,城南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47.39%提升至78.00%。
这一组组数据,清晰展现着城南行动计划实施十年以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
尤其是近三年,如今的城市南部地区已经从“打基础”、“补短板”阶段,逐步进入“筑高地”、“上水平”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的良好势头。
三年数据显增长
据统计,第三轮城南行动计划共推动实施项目193项,三年完成投资约3000亿元。2017-2019年,南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高出全市1.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7.8%,高出全市4.4个百分点,城南地区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以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交通项目竣工投用,构筑了南部地区交通新格局。以青龙湖森林公园、南海子公园(二期)为代表的一批城市森林公园逐步对外开放,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1.8%提升到33.4%,超额完成第三轮行动计划目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8%,增速是全市的2倍。
以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区、人大附中丰台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南部地区新增中小学学位数2.44万个,新增医院床位3500余张。
高精尖产业加快聚集,初步形成高端汽车与新能源智能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1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
新优势 城南内生动力被激活
具体而言,这三年,城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呈现出诸多新优势: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临空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
自贸区大兴片区、综合保税区(北京部分)正式挂牌;临空区发展服务中心、北京自贸区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智慧物流区、航空科技创新区等项目也在加紧谋划中。
丽泽金融商务区发展势头强劲
如今地标新秀林立,丽泽SOHO等多个项目投入使用,释放产业空间近百万平方米。中华联合保险、中国人民数字货币研究所等一批高端金融资源加快聚集,入驻的572家企业,金融类企业达374家。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南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全力推动“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与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完成对接调研,127个“三城”科技成果项目在开发区转化落地;挂牌26个技术创新中心和13家产业中试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0家。
仅2019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企业7400余户,市场主体总数突破3万家;成功推动国望光学和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签约落地;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进一步稳固了在全国的龙头地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年产值突破千亿;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值增速12%,产业产值全市占比超过50%。
南部地区中关村分园高精尖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2017-2019年南部地区中关村分园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1.7%。其中,中关村丰台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园区拥有上市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中关村房山园持续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高端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中关村大兴园生物医药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吸引艾默生、屠呦呦团队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精尖项目入驻。
南中轴地区高质量规划建设加速
南中轴地区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对外公示。推进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先行启动区建设,南中轴两侧区域建成久敬庄公园等16处公园绿地,增加绿地面积57万平方米。“穿过森林去机场”的大绿大美国门形象初步形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南段)也在加快保护发展。
良乡大学城扩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规划扩展面积1048公顷,贯穿大学城南北、串联五所大学的中央绿化景观带已基本建成。市政府牵头成立了良乡高教园区建设发展理事会,高位协调促进校际交流,各校合力完成40个开放共享项目,实现101个实验室共享,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完毕,面向3.8万名在校学生开放了16门课程。
新收获 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城南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城市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让城南老百姓受益颇多: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补齐……
综合交通体系持续完善
南部地区新增轨道里程总计57.8公里,新增轨道站点13个,京雄城际铁路、8号线四期、大兴国际机场线一期等一批国家重大骨干交通完工投用。京雄高速、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等一批国家重大交通工程实现开工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成“环”运行,104、105国道建设加快推进;北京规模最大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丰台火车站站房主体结构封顶,区域交通门户地位不断提升。
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持续引入和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向南部地区转移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房山区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等11所学校正式启用。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区(三甲综合)顺利迁入并运行良好,良乡医院外科综合楼建设完工。
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大
疏整促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更加清朗,群众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累计完成“留白增绿”3015公顷,城市绿色空间显著扩大。同时,三年完成造林15万亩,累计恢复建设湿地334公顷。
新突破 改革创新引领发展
第三轮城南行动坚持落实规划管控,持续深化土地、投融资、人才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有效促进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的协调顺畅流动。
规划管控力度不断强化
按照城市总规和分区规划要求划定三区三线,结合疏整促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调整,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推进区域减量集约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大兴区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全面推进,累计完成15宗(共约128公顷)集建地块入市,联营公司集体资产增收超100亿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寓、集体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86万平方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紧抓低效用地更新,2019年出让工业用地46公顷,收储160亩闲置工业土地,完成用地升级750亩。
投融资改革扎实推进
发布实施《关于部分区域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返还资金使用管理流程》,丽泽金融商务区突破原有重点功能区土地出让金使用政策,扩大土地出让收益资金使用范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房山区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鼓励和吸引43家签约服务商提供养老服务。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丰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试点,“一窗办理”企业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业务,实现便捷、高效、优质服务,经验做法获得了国务院通报表扬。大兴区为企业建立总管家、服务管家、行业管家三级服务体系,出台鼓励高精尖发展政策;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零见面秒批”模式,建成一批标准化村级办事“零距离”政务服务站。房山区实现审批“一张网”,投资项目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理,全面提高企业开办效率,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
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人才十条”加强人才政策引领,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建设稳步推进,类海外工作和生活环境逐渐形成。丰台区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引进落户、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房山区深化校地合作,启动“百名博士进房山”活动,良乡大学城与北理工、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强,北理工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等多个项目人才团队先后入驻,向教职工提供住房约6000套。
十年时光仿佛悄无声息,但城南前进的足迹,在时光隧道中显得愈发坚定而闪耀。这些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稳扎稳打的工作方法。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南发展,实施第三轮城南行动计划以来,组建市级工作专班,加强协调调度和督查考核,做到季度有目标、月度有进展、日常有落实。
以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为抓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行动计划落实。任务方面,按照行动计划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再进行年度细化分解落实形成年度重点任务和一般任务,明确年度任务目标和责任部门。项目方面,围绕行动计划工作部署,结合市区两级重点工作安排,以抓开工、抓投资促进工作落实。
同时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南部地区土地供应占全市比重从十二五时期的34%提高到十三五时期的42%;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提升到30%左右,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如今,南部地区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发展高地逐步显现,发展格局逐步清晰。
下一步,第四轮城南行动计划正在加快编制,将进一步补齐短板,提高综合承载力,抓住“两区”“三平台”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和空间承载优势,积极承接更多首都功能,激发南部地区发展的巨大潜力,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首都发展新高地和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