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驶入改革开放快车道,风云激荡的中关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北京西郊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40年过去了,昔日的“电子一条街”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硅谷、世界的中关村,而中关村创新文化也成为了海淀的一张“金名片”。11月7日,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通过一场精彩纷呈的专题研讨会,探讨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面对面与企业家对话,让众多读者感受到了科技引领下产业发展的动人脉络。
作为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参与了很多与金融经济相关的研讨活动。11月7日,王小兰带来的“科技与文化”专场研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即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谁能率先推出有效的新制度供给,谁的“新经济”就会率先落地。因为,“新经济”无论被称作网络经济、数字经济、还是分享经济,它在落地时,都会对原有制度提出严峻挑战,“新人必须先穿旧衣”,不然稍不留意就会触碰到法律的底线。
上世纪80年代信息产业在中国刚刚落地,新经济对原有“制度”的冲击空前巨大,而这一点在中国科技的摇篮中关村显得尤为突出。但“新制度”供给迅速跟上——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试验区”,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与一批“敢为天下担”的政府官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共同推动中关村的先行先试,解决了一系列新旧体制过渡中的政策推进及对先进生产力的保护问题。之后全国各地开发区建设风起云涌,为新经济发展带来层出不穷的新制度供给,“创新文化”也在中关村落地生根。
但新的经济中,也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大数据与隐私的关系怎么处理呢?比如在疫情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发了类似‘健康码’的科技防控手段,那么到底获取用户哪些信息呢?各国的处理方法都不尽相同。”在研讨会上,王小兰提出了“大数据”科技背景下,数据立法的重要意义,也探讨了数据运用带来的思想变革。
王小兰以养殖业为例,目前科技为养殖业赋能体现在更加数据化地管理动物养殖及生产,数据服务公司可以从中挖掘出饲料投喂数据、体重变化数据、疾病发生比例等各类数据指导生产,这些也成为科技服务的新手段,不少企业通过这类服务获得了成功。但这些科技服务的基础仍然是实体经济,“大家要认识到回归实体经济,不是让我们回到养猪这件事情上,而是要认识到实体经济与‘新经济’要有融合,‘共享文化’是认识‘新经济’的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很多新的现象有更好的理解。”当大家认识到科技扩充服务的疆界会带来效能的增加时,新的生产文化也就诞生了。
短短一个小时的分享,观点鲜明,案例生动,在场的观众听得聚精会神,还不时动笔记录。在互动交流环节,不少观众都争相提问,交流心得,王小兰在互动中为大家推荐了《价值》与《一往无前》两本好书。本次活动为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2020海淀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第六场分享会,活动全程也在线进行了直播。(陈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