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提升国家创新基础能力的战略举措。未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以怀柔科学城为载体,以中科院科技资源为重要基础,依托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及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物质、材料、环境、生命、空间五大科学领域,强化国际科研合作,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科技前沿竞争,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构建高精尖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策源地。
——面向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区域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同联动,推动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体。
——面向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打造全面创新改革的示范区。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抓手,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以形成科学研究制高点、催生经济发展源动力为目标,聚焦物质、材料、环境、生命、空间五大科学领域,通过建设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国际一流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人才高地,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五大科学领域五大科学装置
目前,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期间布局的五大科学装置,已经全部在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017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建设周期5年。装置将极大提升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促使我国在诸如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非常规超导机理的突破、量子计算核心技术突破、物性的超快调控和晶格振动实时成像的实现等研究方向上取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2018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建设周期4年。装置将提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暴雨等预测水平,为国内外地球系统领域科研人员提供综合的实验研究平台,促使地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区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2019年6月29日开工建设,建设周期6.5年。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将在我国先进材料、航空航天、能源、环保、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和微细加工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提供突破瓶颈问题的关键手段,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2019年6月29日开工建设,建设周期5年。该装置将精准描绘生命活动基本原理和疾病发病机制的全景图,支撑我国大脑认知、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生物医学问题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2019年7月29日开工建设,建设周期4年。子午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满足空间科学前沿探索、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提升解决重大空间科学问题和自主空间天气预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