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午,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珐博进(中国)沧州工厂办公楼大厅内,厂长孙国伟头戴安全帽正在主持生产调度会。沧州工厂刚刚投产,流程需要理顺,因此每天都会召集各部门开会。大厅的背板上写着大约10条工作计划,他要将这些计划分配至各部门,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目前,工厂生产进展顺利,很快沧州工厂生产出的原料药将直供北京的制剂公司。
2015年,京冀签订协议,“共建、共管、共享”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随后,几十家北京药企将原料药部分搬迁至渤海新区,北京与沧州在原料药领域紧密联系起来。春华秋实,四年有成。经历了项目建设期和生产质量管理审核期,2019年落户这里的北京药企“扎堆儿”投产。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正在这片盐碱地上崛起。
北京药企密集投产
孙国伟曾在华药集团工作,浸淫制药行业20多年的他看到珐博进公司在沧州建厂的消息,便前来应聘厂长,“新建工厂,机会难得,我想来试一试”。珐博进公司是家美国企业,中国总部设在北京亦庄开发区。他介绍说,经过10年努力,公司研发出治疗因肾病引起贫血的国家一类创新药罗沙司他。基于政策原因考虑,公司将生产罗沙司他的原料药工厂放在了渤海新区。“这里就是一块‘飞地’,正常需要两年的审批手续,这次只用了半年。”正是由于京冀两地创新药品监管模式,项目落户后的进展大大加快。孙国伟介绍,2018年底,药品正式获批。今年5月,沧州工厂就可以进行生产了,“可以说是无缝对接了”。
“我们的生产计划从7月份开始排的。”北京北陆药业沧州工厂安环部经理贾丽荣表示。与其他药企不同,这家总部位于密云的药企,此前原材料由供应商供货,设立沧州工厂后,公司将使用自己生产的原料药,“有了沧州工厂,我们的产品质量更加可控,我们对未来信心满满”。
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招商局局长刘帅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签约生物医药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已取得土地证项目68个,已完成北京药品GMP认证项目7个,其中试生产项目5个。除珐博进公司和北京北陆药业外,还有3家已开始生产。刘帅表示,今年下半年,还有一批项目试生产,预计到年底,投产的北京项目可以达到两位数。
药企自发提高环保标准
孙国伟介绍,由项目签约到最终落地投产,离不开园区的协助,公共产品的协调上更是解了企业燃眉之急,“这条路现在只有我们一家企业投产,但是园区方面还是积极联系有关部门确定蒸汽线路,让我们及时用上了蒸汽,保证了生产”。2018年,在园区和企业共同努力,用数据说话,通过实施按排放划分级别的管理办法,秋冬季采暖季药企不再受到停产和限产影响,这也让落户企业更加安心。
北京金城泰尔沧州公司于2016年就已投产,对于这里“严苛”的环保要求,生产负责人冀伟伟认为,“只有好的环境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为此,公司投入3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环保设备改造,“我们要打造无味车间、无味工厂”。
伴随医药企业落户建立起来的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协会也逐渐发挥作用。渤海新区医药行业协会与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沧州分会共同制定了《制药企业环保规范条件(试行)》。协会副会长李玉波表示,条例的规定高于国家环保标准,作为行业自律规范,在协会倡导下,已在园区内普遍推行,“这表明企业提高环保处理水平的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在设计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超低排放成为共识”。
正在建设全产业链
据了解,珐博进公司和北京北陆药业所生产的药品都属于创新性产品,已建成的原料药工厂能够有效供给各自的制剂工厂。刘帅也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引进医药制剂和大健康产业项目,进一步丰富园区的产业类型。
当下,沧州市与天津南开大学共建的绿色化工研究院正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预计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研究院将在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高级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化药孵化平台也将于下半年投入使用,吸引京津高端科研团队来开发区开展创新药研发工作。另外,渤海新区还设立总额度5亿元的天使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成长性企业。
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表示,产业转移不能是简单“搬家”,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园区正在按照“产业链—循环圈—生态网”的渐进方式,打造高端原料药、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和医药特色小镇“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他说:“如今一个个医药项目正在这里开花结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千亿元级别的高端绿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将在这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