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临港开发区,几年前,这里还是芦苇遍地、一片荒芜。如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原料药厂房拔地而起。
凭借“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成为北京医药企业的集中承载地,95家北京药企在此落户。作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招商人员,白雷见证了这里从无到有的过程。
“我们是半路出来的程咬金。”在临港开发区办公室内,白雷望着远处的厂房娓娓道来,“2013年,北京发布相关政策,要求原料药企业全部搬离。但到2014年5月,我们才得到消息。”当年7月,渤海新区管委会成立专门工作团队,启动承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我们招商局每人分到几十个药企名单,从局长到普通员工轮流到北京药企‘上班’。”白雷笑着说。说是“上班”,实际就是推介渤海新区,但当时很多北京企业根本不知道渤海新区在哪儿,白雷和同事吃“闭门羹”也是常事儿,有时在前台等上一天也见不到企业负责人。
一回生、两回熟,靠着坚持不懈的劲头,招商人员2014年走访了北京几乎全部原料药企业,打响了渤海新区的知名度,企业也了解到这里的区位、政策和土地优势。
2015年1月19日,北京与河北两地有关部门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同一天,北京企业“用脚投票”,包括北京朗依制药在内的首批22家北京医药企业签订入园协议。
签约不是招商的终点,只有落地投产才能真正为地方产生效益。白雷知道,外迁药企还有一个顾虑——国家的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药企迁入沧州,若向河北主管部门重新报批药号,审批周期通常需要2到3年时间,这样“黄花菜都凉了”。
为了打破阻碍产业转移的壁垒,让更多企业免除后顾之忧,北京与河北在监管方式上做出创新。外迁企业可继续保留“北京身份”,注册地址也无需变更。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新药品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难题,还能保留“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首都市场,可谓两全其美。
2016年7月28日,朗依制药沧州公司正式通过北京食药监局现场验收,当天300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出炉。该公司生产负责人冀伟伟感言,“这个第一让人特别踏实”。白雷与同事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有企业真正投产,对我们后续招商和促成项目落地是更大的鼓励和支撑。”
最忙时,白雷一天要接待6个到渤海新区考察的企业。每次带客商考察,污水处理区是最后一站,白雷都会向企业展示园区在环保方面做出的努力。这次,白雷把记者也带到了这里,“闻闻,有味儿吗?”实际上,这里不仅没有任何味道,经过“一厂一管”输送至此的中水,甚至还可以养鱼。
签约医药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包括北京项目95个;取得土地证项目63个,竣工项目22个,完成GMP认证项目6个,试生产项目4个……五年来,正是因为“白雷们”的努力,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据了解,今年北京协和药厂沧州分厂、北京斯利安药业沧州分公司、北京春风药业沧州分公司等5家医药企业也将进入试生产阶段。渤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搬迁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年渤海新区药企投产也将迎来一个“小高峰”。随着一座座企业建成投产,这里在未来将建成中国北方原料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