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投资近千亿美元 亦庄成北京高精尖主阵地)
26年前,这里是一片农田荒地;26年后,这里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2家、世界500强企业83家,人均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从创立前被农田、垃圾场围绕到绿色发展、填补空白、引领创新,创立近30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包括奔驰、GE、拜耳、ABB、京东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2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近千亿美元,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医药、汽车及交通设备四大主导产业。1994年以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35%。
麦田里“长出”行业尖子
“如果想考察世界先进的气动技术与生产工艺,去SMC北京工厂就行。”全球气动领域巨头SMC中国公司总经理赵彤如是评价现在的北京厂。
如今,SMC(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5亿美元,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在北京先后建立了4个现代化工厂和研发中心,并在全国72个城市建立了营业网点。
20来年的市场大潮中,困境与考验面前,赵彤团队的身后总有人扶他们一把。
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SMC面临的考验异常严峻。当时,北京大量企业、单位停业停工。可产品出口几十个国家、地区的SMC,一旦停产,国外的客户就会“断顿”,这对顾客至上的企业来说将无异于灭顶之灾。
企业越成功,开发区才越繁荣。这样的理念让开发区管委会历来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
如今,只需48小时,企业便可在亦庄“落户”;区区5分钟,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在亦庄完成海关报关;让企业最头痛的办事“最后一公里”难题,在亦庄有“流水线服务”的解决方案,工商、国税、地税的11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让企业从“分头跑、挨个办”变为“只进一门、只对一窗”。
高标准起步瞄准“宜居宜业”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2年建设以来,始终承担着北京市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作用,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经济开发区厂房密集、烟囱林立的景象不同,亦庄早年就被打上了“宜居宜业”的标签,吸引大批市民紧邻花园式工厂安家落户。
这个初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海子公园迎来了一位新客人——角。它贴着碧波荡漾的湖面惬意飞翔,头部一簇金栗色饰羽极为醒目。麋鹿、白鹭、角……以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闻名的开发区,也成了珍稀动物们的乐园。
如果不是前辈们提醒,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片繁华开发区,曾经是垃圾场、臭水沟遍布的荒芜之地。
“开发区从规划起就重视生态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招商上都设计了高标准。”耄耋之年的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马麟回忆。
在最初招商时,管委会就订立了“五少两高”的招商原则,即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对于一个起步于上世纪末的开发区,这样的理念全国少有。
产业集聚成高精尖主阵地
2万平方米的工厂里,工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其间,无人注意的角落里,自动化配料机器人“小白龙”缓缓滑动过来,将已经空了的物料架运走,不多时,“小白龙”又推着新的物料架走了过来……这一幕发生在GE医疗北京工厂的生产车间。与大多数“智能工厂”相同,在生产环节,GE医疗北京工厂里有非常多的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器人大多数都是北京厂自主研发的。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工厂里,巨大的机械臂、自动避障的智能AGV小车,一幅智能制造工业4.0的图景伴随机械轰鸣,在这个戴姆勒公司首个德国本土以外的梅赛德斯-奔驰发动机制造工厂里上演。
京东的无人车、无人直升机等无人物流技术,奔驰的全球首个德国本土外发动机厂,京东方全球先进的显示技术研发中心,义翘神州全球规模最大的重组蛋白工具库……聚集了高端装配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2017年,开发区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59家、超十亿元的达41家,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有168家、超10亿元的34家。2017年全年,开发区GDP增长12%,超出全市整体水平5.3个百分点,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作为北京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依托区内强大的产业聚集优势,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多年来也连续保持在80%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开发区投资进一步聚焦高精尖项目,77.6%的内外资项目投资投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产业等开发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