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摘录)
2012
12/09
22:06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通知的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为主要依据,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旅游业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走过了一段既艰难又辉煌的历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面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北京市旅游业逆势而上,呈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768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84亿人次。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

旅游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张。2006-2010年,北京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107.4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44.3%;旅游外汇收入累计2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2.5%;累计接待国内游客(含北京市民在京游,下同)7.5亿人次,同比增长34.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2007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2009年北京市国内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0年北京市旅游外汇收入突破50亿美元。

旅游业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北京旅游业服务中央,承担了众多重大接待服务,包括奥运会与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等。同时,在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底北京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3.93万人,加上旅游间接从业人员,总计约占全市就业总量的15.9%。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北京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积极应对,按照“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城市、郊区两个市场”的思路,及时推行国民旅游计划,组织各种节庆、展览活动,积极开展后奥运旅游,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推进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对保持北京国民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旅游产品与业态日益丰富。至2011年2月底,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01家,其中5A级4家、4A级56家;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4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共有市级民俗旅游村207个,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户。打造出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葡萄酒庄、汽车营地等十大乡村旅游新业态;汽车露营地等项目在各郊区县陆续启动;北京之夜(龙舞京城)、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夜间演艺节目纷纷登台。旅游产品逐渐从观光旅游占主体地位转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协调发展,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等行业融合衍生的新型旅游项目不断涌现。

旅游服务配套水平大幅提升。至2011年2月底,全市共有星级饭店725家,其中五星级59家、四星级139家,三星级262家;全市共有旅行社1002家;已建成110个旅游咨询站,前门、宣武门、北京南站三个旅游集散服务站投入运营。伴随着首都机场T3楼的启用、北京南站的建成和轨道交通的拓展,北京旅游交通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深。建立了“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北京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环北京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建立“共塑产品、互送客源、共同宣传、异地投诉、联合执法”的旅游合作意向。在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下,2010年底联合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四省(市)共同启动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还加强了与境外重点客源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趋势与形势

三大市场走势各异。“十二五”期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全国城镇化和交通高速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将带来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北京作为中远程首次出游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同时,多重因素驱动国内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商务会展、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消费热点也将进一步升温。与金砖国家注1、灵猫六国注2、东亚地缘区注3等区域经贸的快速增长相伴,受欧美经济体增长乏力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面临较大制约。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旅游目的地国家数量增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境旅游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产业融合势头强劲。国务院41号文件对旅游业的全新定位,国家及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使北京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兴起和重大项目的推进,为北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建设“三个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的实施,对北京市旅游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则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北京”作为实现世界城市的动力元素和“智慧旅游”的发展平台,为北京旅游业管理的高效化奠定了基础。

(二)机遇与挑战

政策支持加强的机遇。党的第十七届五次会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北京市新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并提出要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商务、会展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

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的机遇。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四横四纵”高速铁路专线网;首都国际机场将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复合型国际枢纽,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力争建成;将基本形成北京到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中心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全国高速交通系统的形成,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大大缩短北京与国内主要客源地的时空距离,为来京游创造更高效舒适的条件。

利好因素推动的机遇。北京城南行动计划注4,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注5,CBD东扩,金融街拓展等功能区的战略提升;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文化科技新区等高端产业新区建设;第九届国际园林博览会(2013年)、世界种子大会(2014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15年)、G20峰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项目落户北京,都将对北京市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然而,“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旅游业也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人民币不断升值,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常态化趋势对入境旅游的掣肘作用明显。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交通的巨大压力,传统旅游景点环境容量的限制,国内其他省市对高端客源市场的竞争等因素都将对北京旅游的应对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加上旅游产品更新慢,高端和新型旅游项目开发不足,机制体制有效整合不足致使一些旅游资源未得到扩展利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标任重道远。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强吸引、增效益”为主线,以“创新、整合、优化、提升”为方针,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部门联动、行业融合、分类指导,创新旅游产品、业态、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优化旅游功能空间,提升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北京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市场国际化,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努力实现北京旅游业“三大领先”目标:

——旅游综合效益努力达到国内领先。北京市旅游总收入“十二五”时期得到大幅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就业人数稳步增加,旅游业在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旅游综合效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领先。

——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步入亚洲城市领先行列。通过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继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北京市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与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相匹配,高端接待设施数量增多、结构更加优化。

——城市旅游吸引力率先跨入世界一流行列。“十二五”时期,传统京味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首都城市文化更加繁荣;北京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将更具包容性和东方古都魅力,旅游服务功能更加突出。

到2015年,力争达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即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10%,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以上。同时,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投资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旅游者在京人均花费显著提升。

三、空间布局

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外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旅游产业格局,应对“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市场趋势,在“十一五”时期“一区两圈”旅游空间布局基础上,突出“十二五”旅游发展重点方向,鼓励和引导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区县旅游发展方向见专栏3),在市域内推动以“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为重点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图4 “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空间示意图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旅游区,即东城、西城两区。结合“北京旧城历史建筑群——城市中轴线、朝阜大街、皇家园林、坛庙、胡同”申遗和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首都综合优势,开发和培育以京味文化和现代首都政治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休闲功能街区;通过申报国家级京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对非物质文化挖掘、传承与展示,提升发展首都北京文化体验项目;通过强化旅游与文化、商业、金融、教育、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城市商务区的旅游功能配套,大力推进高端商务会奖旅游发展。

一轴——古都文化旅游中轴。依托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奥运文化资源,通过现有旅游项目优化提升、新建项目带动、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推动北京都市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实现北京都市旅游形象与旅游价值的显著提升。

永定河生态休闲带。以区县旅游资源整合、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为重点,开发建设“永定河百里旅游休闲带”、“西部自然山水体验区”、“古村落文化游板块”、“农业观光游板块”、“古遗迹寻访游板块”五大旅游功能地域。

长城文化旅游带。即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将军关长城一线及周边区域,辐射首都北部区县。以长城文化的标志性资源为主线,引导具有示范、集聚、龙头带动等多重效应的旅游项目向该区域集聚,推进北部区县旅游产品的集群化和国际化,培育发展高端户外休闲、会议度假、乡村度假、主题娱乐等产品。

十二板块。即中心城板块、海淀西山板块、通州板块、大兴板块、丰台-房山板块、石景山-门头沟新城板块、西部山区板块、昌平板块、延庆板块、顺义-怀柔-密云板块、古北口-司马台板块、平谷板块。通过各区县核心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旅游重点项目的集聚建设,形成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