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双创政策解读发布会”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金融局和中关村管委会分别解读了一系列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涵盖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以及人才、金融、税收等各方面。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解读了《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制定背景、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编制亮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考虑。
《办法》中规定了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企业技术中心能力提升项目、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建设项目、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等5类项目的范围、组织方式、支持方式等内容。该《办法》将支持我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三城”创新成果向“一区”转化落地,使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分类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落地项目
本次制定出台的《办法》规定了五类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其中:
产业创新中心主要解决重点行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大力推动制造业相关新一代共性技术研发和承接转化平台建设,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构建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网络。
企业技术中心主要解决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和落地,提升标准和知识产权创制运营、高精尖产品创造、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五大能力。
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主要解决基础性、通用性和前瞻性工业设计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搭建产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复合型产业设计人才,建设一批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和基地。
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主要解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创新主体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果转化落地。
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解决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新能源、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领域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大项目和大工程,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创新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评价模式
产业创新中心是由在产业领域内有显著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有较强投资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的龙头型、平台型企业发起,聚焦于共性、关键技术,联合若干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采取联合投资方式合作创建的新公司。每一个产业创新中心都是全新的、采取企业化运行的法人单位,可以是企业制法人、联盟制法人、民办非企等不同组织类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定期考评产业创新中心年度工作计划执行、组织机构建设、项目管理和保障条件落实等情况,连续两年评价不合格的,终止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取消对其支持。评价合格的将给予奖励,并依据其建设成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方式和评价流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以往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标准研究制定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规范》(TB/BETC0001-2017)。该《规范》不再局限于定性评价,增加创新投入、创新条件和创新绩效等量化指标,加大了对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引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组织第三方机构依据该规范对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年度评价,评价结果优秀的给予奖励,连续两年评价不合格的,撤销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更科学的评价转化落地项目的整体水平
为更科学的评价科技成果水平和产业化落地前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成熟度评价规范》(TB/BETC0002-2017),在项目的评价中引入“项目成熟度”评价概念,重点支持的成果转化中后段,包括中试、工程化实验、用户验证和规模化试生产等阶段。
下一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在认真组织落实好《办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储备库建设,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不断调整完善评价标准,持续优化评价标准体系,促进更多更好的“三城”创新成果向“一区”转化落地。
本次“双创政策解读发布会”上集中发布的科技、人才、金融、财税方面的双创政策体现了国家和北京市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我市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者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