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北京科技创新,从高原到高峰
2017
06/26
10:54

(原标题:北京科技创新,从高原到高峰)

面向未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转型升级时不我待。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在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发力轨迹: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北京将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科技创新要增量,向服务提升要潜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高新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支撑,以重大科研项目和科学工程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创新驱动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的进程中,“三城一区”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从高原迈向高峰。

中关村科学城

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与保障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密集的科技智力资源、雄厚的科技条件、丰富的科研成果,让中关村驰名中外,比肩硅谷。

蔡奇强调,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推进中关村大街提升改造,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

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有人说,全中国最聪明的脑袋都扎堆在了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该区域汇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部属、市属重点高等院校,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北京创新的发力点和策源地。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明确后,中关村科学城的范围正式扩大至海淀全域。“扩大后的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脉,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划分为北部、南部、东部和西部4个产业功能区,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 一城四区 产业空间格局。”海淀区区长于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扩容”后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在中关村科学城正进一步深化。目前,区域内的百度“面部支付”、旷视科技的“刷脸支付”技术已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10大突破性技术”;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百度公司、数码大方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大北京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航天科工云网等6个双创平台持续深入建设。

2017年6月初刚刚过完三周岁生日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就坐落在中关村科学城内,这里是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向标。这条220米长的大街让创新创业变得不再孤独,频频书写传奇。最新数据显示,三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及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222个),获得融资743个,融资成功率39%,总融资额91.04亿元,平均融资额1225万元,其中融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40多家,独角兽企业2家。

中关村科学城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不断实现企业全球创新。2017年4月19日,中关村发展集团与中德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中关村德国科技创新中心入驻德国海德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怀柔科学城

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在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突破怀柔科学城”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报告中提出,怀柔科学城要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的承载区。

怀柔科学城位于雁栖湖畔,规划面积41.2平方公里,发力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将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形成原始创新的高地。

经过几年的建设,怀柔科学城主体框架初步搭建完成,“一核四区”的空间功能布局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怀柔科学城已取得多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进展,《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批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建议书获批;5个交叉研究平台全部开工。

与此同时,怀柔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出资30亿元设立科学城建设发展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搭建科研转化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基金,保障科学城高水平建设。

2017年6月初,全球最强“光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落户怀柔科学城,建成后将极大推动新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发展。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亮度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瑞士光源高10倍,比美国光源高70倍,是目前全球规划中最大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据介绍,光源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新材料、制药等领域至关重要。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可以诊断飞机机翼的老化程度,为飞机维护提供“诊断书”。根据计划,“光环”力争2018年动工,预计2024年建成。

“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按照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刚刚联合批复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一批大科学装置将先后落户于此。

未来科技城

构建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

2009年开始启动建设、位于昌平的未来科技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不断深化,正从建设中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向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转变。

搞活未来科技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党代会报告中对未来科技城的定位要求更高。

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区东南部,占地约10平方公里。这里已成为神华集团、国电集团等15家央企集中建设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经过八年多的建设期,园区九成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数据显示,建设八年来,未来科技城累计完成总投资约631亿元,15家中央企业研发机构入驻;建成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0个;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265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已转换科技成果75项,40余项已见到显著经济效益。

在未来科技城,央企和地方协同创新已结出了累累硕果。神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国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等入驻央企研究机构联合组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会同华北电力大学筹建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国网直流输配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累计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0个高水平研发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科技城推进的8个首批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试点项目正在央企研究院试行,2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按计划推进。

不仅如此,一场大规模的能源科技革命正在位于昌平的未来科技城潮涌,涉及光伏发电、核电、风力发电等能源开发的各个领域。

截至2017年初,以神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国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代表的25家央企研发中心已进驻园区,其中聚焦能源的科研创新空间占据了86%。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除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还有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便是“三城一区”中的“一区”。未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发挥首都科技、信息、人才优势,产业结构沿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不断升级,产品结构瞄准高精尖不断优化。

近三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勃兴、优秀企业集聚态势强劲。数据显示, 2014年到2016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8.7%和8.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18%。2017年1-5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2.4亿元,增长30.6%;税收收入271.9亿元,增长27.6%;1-4月,进出口总额367.4亿元,增长17.3%。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方面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依托龙头企业,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重点,打造“五大技术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开发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1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也在“共享共用”上下功夫,由产品生产向技术、标准、模式、服务输出转变,积极对接“三城”,主动服务京津冀。区内企业京东方2016年新增专利申请量7570件,居全球业内第一,可使用专利超过5万件;中芯国际凭借5个技术档次19种产品,稳居全球晶圆制造前5名,而诸如京东方、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案例在开发区并不鲜见。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计划,未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培育100家智能工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中心,成立20家以上全球引领的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平台作用,开发区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加强与3个科学城的南北互动,聚集转化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规模效益。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文 代小杰/制表

近五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情况一览 单位:亿元

2012年 1063.4

2013年 1185

2014年 1286.6

2015年 1384

2016年 1479.8

近五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一览 单位:亿元

2012年 2048.6

2013年 2851.2

2014年 3136.0

2015年 3452.6

2016年 3940.8

近五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情况一览 单位:件

2012年 33.6

2013年 40.4

2014年 48.2

2015年 61.3

2016年 76.8

近年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一览 单位:亿元

2014年 83.2

同比增长16.8%

2015年 111.5

同比增长34.2%

2016年 154.7

同比增长38.7%

(原标题:北京科技创新,从高原到高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