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品牌协会、北商研究院联合发布北京品牌100强
从北京品牌百强看经济转型之路
继5月10日由20余家媒体、协会、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大品牌510工程暨北京品牌月”正式启动后,基于企业品牌建设体系研究课题,北京品牌协会、北商研究院于五月中旬联合发布北京品牌百强榜单。与国家品牌战略顶层设计同步,北京率先掀起新一轮品牌升级浪潮。秉持权威性、开放性、公益性,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数对品牌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为企业、消费者提供一份北京地区品牌建设的新蓝本。
依托于大数据评价体系,北京品牌百强榜涵盖文化产业、零售服务、金融服务等11大领域,全方位展示了北京地区经济体系的整体架构与各行业的发展规模,也清晰地勾勒出北京产业结构的升级态势。具体包括互联网产业、零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餐饮业、旅游业、医疗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教育产业和快速消费品产业。
本次百强榜单发布,时值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转换当口,北京经济结构转型初见成效。从榜单的具体分布来看,互联网产业与快速消费品产业优势显现,餐饮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日益壮大,高精尖制造业崛起,都印证了当前北京实体经济结构积极变化不断积累,加速优化提升迹象愈加清晰。
品牌通过提高产品价值,成为激励企业产品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城市功能创新的重要支撑。随着首都城市功能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型日渐深入,百强品牌成为新模式新业态的典范。北京品牌协会秘书长夏明认为,北京百强品牌,从整体上看,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个体上看,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与首都城市发展定位不吻合的产业及品牌均未能入围。”夏明指出,“这是北京品牌榜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何与北京地区的经济与区域发展地位相吻合进行、如何应对未来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变化,是我们所探讨的共同命题。
据了解,北京品牌100强榜单,是“大品牌510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京十几万个品牌中遴选出来,具有很强的样本价值,评价过程持续半年之久,包括了品牌文化力、品牌产品力、品牌服务力、品牌营销力、品牌延展力等十个指标,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呈现企业的综合品牌力。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范识宇指出,北京品牌应该把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百强榜中的品牌体现出了北京的文化特质,下一步,北京品牌应该进一步讲好品牌故事。
老字号异军突起
在百强榜单中,老字号品牌占比达到15%。在历史的车轮下,依然有不少老字号品牌凭借着对行业的积淀和洞察力,以及自身产品创新之后的口碑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北京地区对传统企业和文化底蕴的尊重也由此得以体现。声誉研究所大中华区总经理潘少华认为,全聚德、同仁堂等老字号是北京文化的代表。商业是文化的载体,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北京文化的厚度。
服务消费成为北京商业引擎
榜单中,零售服务业占比达到31%。零售服务业正在逐渐成为消费增长的核心引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为“服务”买单,生活性服务业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这也体现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势头在进一步延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教授陈立平指出,北京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市场,负载了巨大的消费力,百强榜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铺开,科技正在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榜单中,互联网产业的占比达到了15%。互联网产业发展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新路径。
文化品牌聚集凸显了北京的文化消费力
榜单中,文化产业的占比达到了10%。“文化+科技”,让科技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为文化成果的顺利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也让文化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消费升级中开辟广阔天地。据了解,北京的人均文化消费在全国居于首位,这就为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方热土。
传统制造业逐渐“消失”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制造业没有入围最终的百强榜单,这是与北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的。传统制造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是企业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