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题:看张家湾如何“转弯”?——来自北京通州区产业疏解一线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梁相斌、赵仁伟、关桂峰
张家湾,京东古镇,因京杭大运河在此拐了一个“弯”而得名。这里自古商贸往来频繁,上世纪90年代曾是北京市最先产值过亿元的乡镇之一。而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通州,张家湾镇的命运正面临一次“大转弯”。
从产业聚集到产业疏解,张家湾到底该如何“转弯”?
“疏解是硬任务,再难也要干”
在承接北京城市副中心过程中,通州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退出中低端产业,实施“腾笼换鸟”“拆笼腾地”。
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通州区将调整退出2000余家企业,到2017年,全区清退全部“小散乱污”企业、工业大院及低端种养殖小区。
为鼓励企业退出,北京市及通州区都制定了奖励政策。对于规模以上符合相关条件的调整退出企业,按照资源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可申报市级奖励资金。对于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下企业,通州区给予35万元至210万元的奖励。
未达到上述标准的企业,通州区经过评估,整体退出的最高奖励60万元,生产环节退出的最高奖励15万元。目前,通州区第一批130家企业奖励即将发放。
“产业退出会给地方税收、财力带来压力,但建设城市副中心要求好的环境,”张家湾镇主管工业的副镇长张凤国说,“这是硬任务,再难我们也要干。”
自7月初确定了退出企业名录后,张家湾镇首先进行宣传动员。“刚开始去,肯定都没有好脸色,先听企业发牢骚,我们才张口说。”张家湾镇政府经济发展科科员崔海龙说。
为了帮助企业退出,张家湾镇还积极和通州区产业联盟对接,镇上也积极与河北、天津等外省市招商引资部门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
理解“大局”,努力“转身”
面对不得不走的命运,企业负责人普遍表示理解,但也心情复杂。
“开始的时候也想不通,为什么几年前把我们引进来,现在又让走,听了镇上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现在也理解了。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定位的实现,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企业牺牲一些也是可以的。”北京艺星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汉泉说。
在位于张家湾镇里二泗村的北京科力粘合剂有限责任公司,占地约6亩,厂区内堆放着一袋袋的原料和已经加工好的成品。公司负责人王明阳说:“7月5日通知要迁走,我们8月份就在天津一家工业园区确定了一块地,准备搬迁。”
“我们都理解这个‘大局’。”王明阳指着自己的厂房说,“这里以后距离新的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就十来公里,肯定不适合再有一般性的工业制造等企业。”
通美晶体技术有限公司虽然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因其生产的砷化钾属于危化品,也被列为本次疏解名录。企业负责人刘文森说,武汉、合肥等地都争着要我们去,但是核心人员很可能流失,还可能损失部分客户,这是我最担心的。
“希望企业在外地早日扎根”
离开北京,能去哪里?能否顺利地在外地生根开花?是企业眼下面临的问题。
“企业搬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王明阳说,要在外地找地、建厂房、重新招聘员工、重新启动生产,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曾到北京周边一个县探讨搬迁的事,当地政府部门答复,当地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一整套手续办下来,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
“当地政府是公事公办,但对我们这样异地搬迁的企业来说,实在等不起,我现在急得直跳,希望政府部门帮我们度过难关。”这位企业负责人说。
京津冀地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续接也是企业负责人及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企业去了外地,如果员工的社保不能顺利接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流动就很困难。”北京艺星盛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刘艳杰说。
“到了外地,我们还希望能有好的营商环境,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是更重要的。”不少企业负责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