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挖潜“双创”的川谷汇·北京总部突破(组图))
2001年,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在通州台湖呱呱坠地;五年后,它被正式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眼下,“十三五”已经开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站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正以“双创”为引擎,疾驰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高速路上。本报从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474家企业中遴选出颇具代表性的12家企业逐一走访,希望通过讲述它们的故事,勾勒出一个厚积薄发的产业园区轮廓。而这也正是北京转身的鲜活写照。
它是美轮美奂的法式独栋建筑群;它是我国首个国际矿业要素市场的诞生地;它搭建了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桥梁;它并没有站在过去的成绩上裹足不前,而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浪潮下再次尝试突破自我。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光机电基地”)的园中园项目——川谷汇·北京总部。它的探索与实践,也是光机电基地发力创新创业的剪影,我们更看到了光机电基地的巨大潜能。
依托产业园建设产业生态系统
川谷汇·北京总部是光机电基地的园中园项目,是一片美轮美奂的法式独栋建筑群。这里不仅环境优美,也诞生了我国首个国际矿业要素市场。并且以此为契机和龙头,持续集聚银行、信托、基金、担保、小贷等金融机构,建设能够支撑矿能、金融、文化、环保等多个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目前,初步集聚了一批交易所、投资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产业市场要素单位。比如,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包商银行、中矿开源并购基金等。
入驻“川谷汇·北京总部”,企业便找到了一个发展腾飞的支撑体系。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市场?缺合作伙伴?在这里都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企业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所长的业务即可,其他事情自有平台体系进行全方位服务。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大型的企业社区,园区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业主活动,入驻企业间沟通交流便利,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传统产业园,招商完成即是服务结束,仅剩下一点点传统物业的服务。川谷汇·北京总部的服务模式引领了产业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入驻,平台服务才刚刚开始。
“双创”下的再次自我突破
占地218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川谷汇·北京总部,规划建设68栋企业独栋和1栋单体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综合大厦,现已建成58栋企业独栋,集聚了大量企业总部入驻办公。建平台推发展、以服务聚人气。目前,川谷汇·北京总部建成的企业独栋已销售过半,其中金融机构又占了2/3。川谷汇·北京总部既是一家产业园,更是一个投融资平台,甚至川谷汇·北京总部自身也会对入园企业带来的好项目进行投资,更像一个大体量的孵化器;而园区里边的每座企业独栋都是一个小型的孵化器。
川谷汇·北京总部产业园开发商——北京光谷创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绍宝说,“我们只做了一件事:为有钱的人找好项目,为缺钱的好项目找钱”。
目前,“双创”潮涌大江南北。川谷汇·北京总部意识到,也应该响应号召,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于是,川谷汇·北京总部向着打造通州众创空间聚集区的新目标启程了。去年11月,以天使街为代表的创客企业集体入驻,针对创新创业企业缺资本的特点,川谷汇·北京总部以房租入股的灵活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还成为了企业增信的背书。“园区西侧临街的6栋企业独栋,我们计划都拿出来做创客空间。”朱绍宝笃定地说。
挖掘“双创”的产业能效
两个月以前,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到川谷汇·北京总部考察时表示,中关村众创空间集聚区主打互联网虚拟经济,川谷汇·北京总部所打造的通州区众创空间集聚区应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打造产业发展资金池,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朱绍宝说,川谷汇·北京总部也将以“开放”的战略关注更多的高端领域。据了解,目前北斗卫星项目、绿色环保项目等一批“高精尖”项目即将入驻川谷汇·北京总部。
“我们聚焦‘双创’、打造众创空间,与光机电基地的产业氛围变革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朱绍宝说,在北京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光机电基地一直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对创客企业的支持。
近年来,光机电基地已焕然一新,不仅是市政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已从一个工业园区变身为一个高科技园区。尤其是2014年以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双创”的引领下,光机电基地正进行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园中园项目、众创空间为光机电基地带来了优质的企业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氛围,已然成为了这轮变革的发力点和支点。未来光机电基地将被打造成北京东南最具活力的孵化基地。“相信在园中园与光机电基地的共同努力下,未来这里将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能量。”朱绍宝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