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创新驱动战略明确九大领域 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2016
05/24
15:27

科技部部长万钢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科技部会同20多个部门,认真开展了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并于日前正式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未来30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具体明确了包括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等9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落实除需细化外,更需突破各种阻碍创新发展的“天花板”,营造好的软环境。

部署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据悉,近期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包括战略背景、战略要求、战略部署、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五大部分。其中,在战略任务环节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

在万钢看来,《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明确了9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现代服务业等,这些都是今后要集中攻关的重点。

对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纲要》对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进行了新的部署。其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九大产业技术创新,丰富了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将农业、服务业的创新纳入,具有重要意义。“新提出的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不断催生新产业、产生更多中国原创。”陈劲说。

《纲要》称,必须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为此,《纲要》在紧扣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和扩大开放四个基本原则的条件下,提出“分三步走”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此外,《纲要》明确,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六个转变”就是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创新群体等方面实现根本转变。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对此,曾参与多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的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述内容主要体现《纲要》把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把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以及把全面部署和重点任务安排相结合等三个特点。

转型 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

事实上,早在党的十八大的时候,就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目前,我国仍是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1/3到1/2。由于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过剩,企业设备利用率仅为70%左右。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发达国家又拒绝出售核心技术。“以汽车为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汽车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产能过剩的表象下掩盖着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实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此前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分析,“从国际上看,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中。发达国家一直谋求占领新技术高地,例如,美国出台了‘创新发展战略’。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一些产业已向这些国家转移。”在吕薇看来,所有这些对于中国而言,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所以《纲要》推出很有必要。

配套 加大保障力度突破创新困境

如何突破各种阻碍创新发展的“天花板”“玻璃门”问题,已成为关注焦点。《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体制改革、环境营造、资源投入、扩大开放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人员的考核,一些因职称原因而写的掺水科技论文会发表出来。不过,‘去伪存真’再刨去短期内确实难以转化的外,100项科技成果之中至少还有30至50项具有含金量。但是仅仅这些,真正能落地的也就十多项。”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尚鹏博士坦言,由于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导致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不多。

万钢在记者会上坦言,“《纲要》当中对于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体系进行了部署。这也是《纲要》的一个任务,我们还在研究过程中。”他透露,首先未来可能要提高各级科技人员稳定性收入的比例。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使科技人员能够获得相应收益,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科研经费当中要给科研人员更多使用自主权。同时对他们付出的创造性劳动要有合理补偿,但是这一切将是在管好、用好、放开、放活的原则下进行。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与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紧迫性不相适应。”对此,陈劲直言,“《纲要》落地需要各类细则,如鼓励原始创新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的法规政策,提升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的行动方案等。此次《纲要》对创建创新驱动的软环境进行了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对于进一步营造容忍失败的制度体制、加强原始创新等高端复杂创新等还应做深入的规划。”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