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转换当口,北京经济结构转型初见成效。昨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1-4月全市经济主要指标,包含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工业生产在内的数据表现可圈可点。业内普遍认为,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提速、互联网零售效率提升还是高精尖制造业的强势崛起,都印证了当前北京实体经济结构积极变化不断积累,加速优化提升迹象愈加清晰。
旅游、文化产业成投资新支柱
对市场需求嗅觉最灵敏的投资商,正加快向最具优化潜力的领域倾斜。数据显示,今年1-4月,高技术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势头较好,1-4月增速均超过了20%。
事实上,作为北京实体经济新晋支柱产业,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十分抢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已超过10%,带动相关投资一路走高。资料显示,去年北京文化(22.18 +2.78%,买入)创意产业共计完成投资353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0.3%,增速和进度均高于全市整体水平。而在今年初,由5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组成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商会也宣告成立,今后将致力于为文创企业搭建信息共享、合作发展以及投融资的平台。
与此同时,伴随着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旅游产业也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在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确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参与商业性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同时支持本土旅游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消费结构向发展享受型转变
前端投资领域得以巩固之余,需求侧的表现同样亮眼。尤其是在全国消费增速原地踏步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北京社会消费走势实现低开高走,前4个月共实现社消零售额3255.2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网上零售额由一季度下探2%扭转为增长2.8%,而体育、娱乐用品类及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速较快,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更是同比大涨4.2倍。
“北京社消额取得的亮眼成绩,与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密不可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作为首都和核心一线城市,北京消费市场上高品质商品占比较高,而随着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口商品的种类、品质也远高于二三线城市,这正好契合了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了消费潜力释放。”
业内有分析指出,北京社会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通信器材、文化办公用品以及金银珠宝等商品比重明显提高。而教育、健康、养老等既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需求,又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的服务消费迅速增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等教育消费发展空间同样广阔。今后北京市的消费或将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形成商品+服务、互联网+零售、线上+线下、零售+娱乐等四大趋势。
“高精尖”结构亟待全球化平台
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及重要支柱,北京市工业制造业同样借力改革浪潮向“高精尖”结构靠拢。具体来说,今年前4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速相较一季度小幅上扬。其中,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端设备制造业涨幅均出现扩大,部分新产品生产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产量分别增长1.8倍和90.1%。
不过,目前北京市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研发投入不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14%,远低于2%-3%的国际平均水平。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就曾直言,北京制造业面临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急需“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
“从北京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看,还是应该积极打破门户和壁垒,建立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开放平台,吸纳全世界优秀人才和团队,弥补自身基础条件的不足”,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政府负责创造宽松的知识产业发展环境,再由企业自身的发展进程引领产业的着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