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吕拉昌:京津协同发展下的产业结构现状
2016
04/09
11:20

“对于我们京津冀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什么呢?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觉得应该建立北京、天津为核心区的一个全球城市区,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一个基本的取向。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对北京一些功能的疏解,这些功能疏解就包括了跟北京首都功能发展相违背的一些产业或者一些项目,包括一般性的产业,特别是高耗能的区域物流基地、区域专业性批发市场,这些已经在疏解过程中,像一些批发市场有许多到河北全了,这个已经在进行了。另外,一些教育、医疗、培训机构,这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也在疏解。对行政性、事业型的服务机构也疏解,对一些企业总部也在疏解。所以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对于北京来说,我们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对我们天津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尤其对我们天津的西青区也带来一些发展的机遇。关于这一方面,西青区具有区位、交通、经济载体的作用,刚才我们的有关同志都已经介绍的非常详细了,但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西青区怎么来依靠北京、天津这两个巨龙他们在整合过程中搭这么一个班车,这是对我们未来发展我觉得一个很大的机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拉昌先生在2016“汇智赛达 共赢京津”西青开发区北京招商推介会上作题为“京津协同发展下的产业结构现状”的主题演讲。

吕拉昌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这个产业链当中,北京要体现研发和设计,对天津与河北来说,要在制造业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他认为,“目前我们觉得要做的就是从产业转移到产业整合。大家知道,产业转移现在风起云涌已经搞的非常热了,现在成千上万的项目从北京向河北、向天津转移,这对我们天津来说是一个机遇,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机遇里面我们要更加审慎的进行选择。我们要从产业整合的角度去考虑,一个是考虑产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真正适合我这个地方的项目,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再一个,能不能做到产业的横向整合,产业链某一环节与多个企业整合,形成我们的集群经济。现在的集群经济在世界上才具有竞争力,集群经济从原先的集群经济现在已经上升到创新集群,我们能不能在天津,包括我们西青区建立未来的一些创新集群,这是非常重要的。再就是,产业的一些纵向整合,实现产业链的中上游、下游完全的整合,形成范围经济。再就是,产业的空间整合。这是三个整合轴。”

2.jpg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吕拉昌

以下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拉昌发言实录,未经本人确认: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业化”。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这里面主要是涉及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宏观障碍。

大家知道,产业发展来说,对一个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作为其余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支撑,一个发展好的区域一定有一个好的产业、好的产业结构,一个企业要向高度化发展,它的产业是少不了的,产业作为强有力的一个支撑。

我今天讲的主要分三个方面:

第一,京津冀未来协同发展目标是什么。因为产业发展也是跟区域发展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三,对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起一点我自己的想法。

我们说,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说提出的时间非常长,至少我们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个有10多年甚至长一点可以追溯20年都有这个提法,但是京津冀真正的协同发展、真正的提上日程来是从2014年,2014年习主席在北京视察之后谈到首都功能的疏解以后,真正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提出来。

我们的京津冀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大家说,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要建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建立这么一个城市,但事实上对京津冀来说,它是一个宏大的区域。我们在这个区域里面,包括了一些城市,但更大范围的是区域还没有实现城市化的区域。未来,我觉得我们这个区域是应该构建一个全球城市区域。

目前世界上的状况是什么呢?从全球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说目前在全球,有全球城市区域44个,这些全球城市区域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65%,占到了全球创新能力的85%。所以大家看到,世界上的全球城市区域对整个的世界经济应该说起着主宰的作用。在这44个区域里面,还有更高级的起作用更大的就是全球的核心城市群,这些区域包括了,美国的波士华地区,从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这条线。另外一个区域是北美的五大湖区域,还有欧洲的西北部,再就是英国的东南部,还有日本的太平洋沿岸。这些区域我们说主宰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主宰哪些方面?主要是高等级的服务业,高等级的高端的制造业,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因此通过这些,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因此,这些区域是全球的主宰。

对于我们京津冀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什么呢?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觉得应该建立北京、天津为核心区的一个全球城市区,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一个基本的取向。前几年北京曾有一阵非常热,要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前几年北京是这样一个概念。但是从2014年以后,这一句话、这一方面提的就非常少,但事实上我们讲一点,北京首都功能的疏解跟建设全球城市或者叫世界城市并不是两个矛盾的概念。我们疏解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疏解一些功能,也并不是来降低北京在高端服务业方面的竞争力,所以两个并不矛盾。未来,我觉得对北京、天津我们完全要有这个雄心,来建造世 界级的全球城市区,这个应该是我们觉得有雄心也一定能达到。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世界的经济中心向东亚转移,我们中国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北京包括天津这个区域将来显得非常重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到了对于这三个省市的定位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北京市作为一系列的中心,这四个中心,过去的中心减少了不少,对于我们天津来说,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的国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的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也有一系列的功能,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所提出来的。

也提出了对北京一些功能的疏解,这些功能疏解就包括了跟北京首都功能发展相违背的一些产业或者一些项目,包括一般性的产业,特别是高耗能的区域物流基地、区域专业性批发市场,这些已经在疏解过程中,像一些批发市场有许多到河北全了,这个已经在进行了。另外,一些教育、医疗、培训机构,这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也在疏解。对行政性、事业型的服务机构也疏解,对一些企业总部也在疏解。

所以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对于北京来说,我们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对我们天津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尤其对我们天津的西青区也带来一些发展的机遇。关于这一方面,西青区具有区位、交通、经济载体的作用,刚才我们的有关同志都已经介绍的非常详细了,但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西青区怎么来依靠北京、天津这两个巨龙他们在整合过程中搭这么一个班车,这是对我们未来发展我觉得一个很大的机遇。

下面我简要的来谈一下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现状。一个是,刚才我们说了,北京的产业在外移。一方面是由市场因素造成的,也一部分是政策,北京产业的外移,真正的外移我认为也是从2014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开始的,现在看来,这个外移的浪潮是越来越大。天津跟北京临接,当然具有承接产业疏解功能的这么一个优势。

我们来看一下这几年真正的在这个区域它的产业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一个变化情况,总体上来看,大家看一下2014年的时候,我们三次产业的结构是这样一个结构,5.7、41.1、53.2,是这么一种结构,到了2015年,变化还是明显的,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很明显的我们第二产业的产值是减少了,在产业结构里面的比例减少了,第三产业都增加了。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反映的情况,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在增加、天津在增加、河北也在增加,可见这几年我们的产业结构,京津冀区域这个产业结构总体上都在提升,这是一个现象。

第四个方面,从产业的联系方面来看,我们北京和河北产业具有互补性,而京津之间产业比较雷同,我们用产业结构的相似度这个系数做了一个计算,衡量的标准就是0.85是一个标准,我们北京和天津之间相似度是非常高的,达到了0.8554,因为都是两个特大城市,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与河北之间这个系数是0.7583,这反映北京和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在产业结构方面互补性比较强,河北主要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非常强大,而北京将近80%我们说是第三产业,互补性比较强。天津与河北之间产业相似度非常高,达到了0.9752,不具有互补开发性。这也是一个基本的现状,北京和河北之间是互补的,但是天津和河北具有雷同性。

从工业方面来看,北京我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北京主要是汽车交通工具制造方面,再一个就是热电水汽能源供应方面,还有高薪技术产业方面。天津主要哪方面呢?主要是矿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方面。河北,主要在采矿业、轻纺工业、石化、矿物、金属冶炼、能源,这个结构是比较重型的。

这里有一个表,这个表上标出了他们工业里面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这可能模糊一点大家看不清楚,但是就是刚才那一张表上主要的产值,就是我点出来的那些他们占的产值比重是比较高的。

在服务业方面,北京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呢?一个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这个占的比重非常大,占到了11.9%,批发和零售业占到了16.3%,金融业占到18.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到了9.8%,这个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是主要的服务业。大家可以加起来看看,这些加起来服务业至少超过了50%。天津主要在仓储和邮政方面、批发和零售、金融业,这几个是服务业里面占的比重比较大的。河北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水力环境和公共设施占的比重比较大。

从服务业方面来看,事实上具有很大的落差,这个落差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他们服务业的种类不同。对北京来说,相对集中于一些高端的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而对于河北,尤其是河北来说,主要是一些相对低端的服务业,他们的服务业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表,这张表上我们把服务业划为这么几个种类,一个是生产性服务业,这个应该主要是高端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还有公共服务业。大家通过这张表上可以看到,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者越是城市比较小的,他们主要是公共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占的比重是非常高的,城市越高端这个生产服务业占的比重就越高。我们看北京,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到56%,生活服务业22%,公共服务业21%。对于天津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占到了37.9%,生活服务业占到了27%,公共服务业占到35.1%。石家庄,生产性服务业34,生活性服务业15,公共服务业占到了50%。所以服务业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北京、天津、河北是具有一定差异的。

刚刚谈了现状,对未来发展提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我们未来的发展要从个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来规划我们的城市与产业。过去我们的规划基本上天津、北京、河北是各自为政的一种规划,尽管我说京津冀这样一个产业规划、区域规划搞了多少年,但是没有实施,真正的没有实施,对于现在来说,这个大的环境已经构成,到了2014年以后,我们无论是北京的规划、天津的规划、河北的规划,不再是一个各自为政的规划。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把闭塞的门打开了,这个规范的体系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规划。

未来我们规划要怎么样?我们觉得还不透明,你要把这个区域规划放到全球的视野当中,因为我们未来要打造的是,在世界上具有统治力的全球城市区,这个全球城市区域里面一定要具有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这样一个产业优势,其他配套的产业要为它服务,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要建立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体系,1+1大于3,这些定位我就不讲了。

真正的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北京要体现研发和设计,对天津来说与河北的制造,我们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我们觉得要做的就是从产业转移到产业整合。大家知道,产业转移现在风起云涌已经搞的非常热了,现在成千上万的项目从北京向河北、向天津转移,这对我们天津来说是一个机遇,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机遇里面我们要更加审慎的进行选择。我们要从产业整合的角度去考虑,一个是考虑产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真正适合我这个地方的项目,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再一个,能不能做到产业的横向整合,产业链某一环节与多个企业整合,形成我们的集群经济。现在的集群经济在世界上才具有竞争力,集群经济从原先的集群经济现在已经上升到创新集群,我们能不能在天津,包括我们西青区建立未来的一些创新集群,这是非常重要的。再就是,产业的一些纵向整合,实现产业链的中上游、下游完全的整合,形成范围经济。再就是,产业的空间整合。这是三个整合轴。

总之,我们觉得要把政府与市场力结合起来。目前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的政府力在发挥作用,但是市场力发挥作用还不够,未来对于天津说两句话,一个是,要吸收引进、整合提升、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不要北京来什么项目我就要什么项目,你要以我为主,我们西青区到底要搞什么项目,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产业园区,你对我的胃口我是要的,不对我的胃口形不成体系我是不要的,所以要实现产业体系完整的开发,而不是单个项目的引进。另外一个,对天津来说我觉得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北京有高端产业,天津也可以有,不是说北京有了天津就不可以有,在有一些高端服务业方面天津也是应该有的,尤其一些新兴的服务业对大家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全球的机会是一样的。在高端制造业方面,我们天津现在有许多优势,我觉得可以继续,在这方面投入研发,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业形成我们的亮点。德国人,现在大家知道制造业做的非常不错,天津我觉得有许多跟德国相似的地方,我们能不能提出天津学习德国,打造“第二个德国”,现在我看我们这个园区在技术教育方面有合作,可以在更多领域合作,因为德国人的制造业确实发达,许多是不错的。

总之,我觉得我们西青区是充满前景的,未来发展应该有很大的机遇,但是关键要整合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体系。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