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记者近期走访京津冀三地发现,创新链、产业链、园区链正成为强有力的“三大链条”,拉紧、筑起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一盘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全速前行。
京津冀协同创新,北京不仅拿出了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更是将“首都协同创新思维与机制”在区域推广,做大做强创新“一盘棋”。
2014年,在北京市科委、海淀区的推动下,中科院、北大、清华、中科大等14家科研院所和商飞、潍柴等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这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公益法人,组建了18个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通过共同出资设立协同创新基金,以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率达到75%以上。
研究院的协同机制解决了区域的大问题。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说,河北是工业大省,节能减排是企业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不久,便促进首都“相变储能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整体落地河北邯郸,发挥节能减排作用。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协同创新研究院就是让院校的“科研基因”与企业的“市场基因”匹配,实现从院校到企业再到产业链的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行动同步的协同创新机制。
据了解,北京市科委正推动成立由三地政府引导、市场力量主导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院,将北京模式推广到三地。
发展水平不均衡、产业难以协同,一直是京津冀协作的一个主要障碍。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说,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全球战略新兴产业崛起之势,京津冀三地主动出击,探索协同布局优势互补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在京津冀区域版图上,一条“大数据产业走廊”跃然纸上。记者粗略计算,仅张北、廊坊、承德等地承接的大数据产业投资规模将近1000亿元,不仅带来了阿里巴巴、优步等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存储、数据处理、研发等产业链,未来还将推动京津冀成为亚洲领先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区。
同时,北京还推动优势的“互联网+”创新资源对接津冀,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
借助三地科技园区协作机制,北京主动向津冀地区延伸“双创”生态系统,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孕育多点开花的“双创”热情。
实际上,中关村(9.07, 0.23, 2.60%)正加速推动更多主体、更多形式的新型孵化资源落地津冀,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汇聚了北大创业训练营、创客总部、亚杰商会等中关村创业服务业主体,围绕大数据等领域协同创新;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全面启动建设,打造围绕环保产业的“水上硅谷”;中关村与石家庄正定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中关村产业研发与石家庄的产业链对接。
统计显示,目前有1500多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等方面实施了一批新技术示范应用项目,三地协同创新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