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本市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现代制造企业、大型市场到河北、天津形成一个个新增长极,也为北京带来发展新机遇—— 走出去,海阔天空
17年前,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中,有经济学家提出“走出去,到中关村去”的口号。一时间,高校的科技资源闯到市场中,兴起一股创业新浪潮,中关村成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创新区域。
如今,更大范围内的,是北京走出去。不仅仅是一个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部署下,北京的优质资源正在走出北京,在河北、天津产生更大的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企业走出去,谋求新发展
自北京南站出发,乘坐高铁半个小时至天津,不出站就地换乘地铁,半个小时后来到空港开发区,科创慧谷(天津)科技园就坐落在这里。
在科技园的大厅里,该园副总经理杨兵指着一大片沙盘介绍,科创慧谷是清华旗下的清控科创与天津东丽区联合打造的具有清华特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占地260亩,总投资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企业加速器、总部经济功能区、品质商务功能区四大功能区组成。
“我们引进的都是低碳环保、电子信息、教育培训、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科技型企业。”他说,现在已经有清华大学复杂过程控制研究中心、清华同方、奥德莱三维打印等22家科研院所、孵化器及科技企业,预计2016年入驻企业将达到600家。
“提起北京企业外迁,以往大家都误认为是那些污染、不环保的企业。”他笑着说,“其实,很多科技型企业这两年来纷纷走出北京,来到天津、河北,也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科技孵化器走出北京,在河北、天津开办园区,把北京优质的科技资源、科技服务资源带出来,吸引那些北京初创的科技企业走出北京。”
比如明道慧石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北京,”杨兵说,“他们过去就在清华大学附近租了一小块地方,研发进行了13年。”
那些年,这家公司在北京还仅仅是一家不算起眼的小公司。那时因为资金并不充裕,还要用于研发,并不能够租一间十分像样的办公室,有时候和客户谈业务,都要到附近的赛百味去找地方。
北京相对较高的办公成本,成为了绝大多数初创公司发展路上的“拦路石”。
“我们园区开办后,他们也跟着迁了过来,毕竟这里的房租要便宜,仅是北京的三分之一。”杨兵介绍说。
明道慧石公司董事长胡向明说,公司之所以选择落户到天津这块新园区发展,正是看中了这里优质的服务环境和优惠的扶持政策,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后,公司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入驻科创慧谷后,园区免费给他们提供了一层楼的办公区,“这是在北京想象不到的,提高了我们的形象,再加上相应的配套资金的支持,像天使基金,创新资金,还有当地政府给我们的大力度支持,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想象的,来这里感觉来对了,来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在天津,明道慧石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研制的电脑护眼仪是全球唯一在缓解视疲劳领域具有临床效果、国际领先技术及专利的产品,同时也是全球第一款有效解决电脑视疲劳的产品,现已经上市、批量生产,“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台电脑,我们就有多大的市场。”
该公司日前正式投产的这款护眼设备,只有半个手掌大小,而在这个小小的设备中却包含了国际领先的微光量子光谱、垂直光干预等七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技术,凭借这些专利技术,这款护眼设备刚一投产,就得到了来自国内和欧盟国家的大量订单,利润相当可观。
从到赛百味去谈生意,到如今成为同行业翘楚,明道慧石走出北京,走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我们这个园区,提供的是和北京园区一样的专业孵化服务。”杨兵说,在这里,不仅有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更帮助企业和当地政府对接寻找市场扶持,提供自项目申报到财务代理等各个流程的服务。“今年我们还引入金融投资+孵化的模式,设立院士工作室,为这些创业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这种优质的服务下,该园区3年来共有80家企业“毕业”,离开这里,作为成熟企业走进天津的其他区域,继续发展。
“走出北京,企业的观念也在变化。”杨兵坦言,“在园区设立之初,我们要引进一个企业到天津来,是我们追着企业推介。如今,是企业追着我们想进来。变化的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大家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北京、天津、河北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把北京放到京津冀甚至是更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能为北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为北京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撑。而北京也能够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北京资源来了,兴业兴城
这一路,记者在河北、天津的各个新兴产业园区看到,北京的企业走出去,无论是自身的变化,还是为当地带来的变化,太多太多。
在秦皇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在走进千方科技公司大门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找错了地方。那座小楼门口两侧的路上,停着数十辆出租车。“没走错,这不是出租车公司,千方科技就在这里。”同行的园区负责人说。
在门口,记者遇到了千方科技秦皇岛区的负责人贺经鹏。
“我们公司总部在中关村。”他告诉记者,“去年5月我们来到秦皇岛,成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第一批入驻的企业。”
这个决定为企业带来的是跨越式发展的良机。目前,千方科技正在同时建设两个项目,一个是秦皇岛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另一个是公交智能站牌项目。更远的蓝图,是打造智能交通产业基地。
“你看这些出租车,都是来公司安装新表的。”他对记者说,“秦皇岛市内的3619台出租车,都会安装上我们的这套系统。”
这套系统,将会开启秦皇岛“智能交通的新时代”。
“我们运用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他介绍,这套系统包括税控计价器、智能顶灯、服务评价器和GPS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将实现对包括位置、营收、服务评价和刷卡数据等营运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的采集和入库,全面提升出租车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
“安装这套信息管理系统后,我们能够了解出租车的运行轨迹,对乘客和司机来说,都更有安全保障。能够了解出租车在某一时间点聚集在哪儿,方便调度。能够获得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司机收入、油耗等,便于行业管理。”贺经鹏说。
对于秦皇岛这座旅游城市来说,打车难问题将得到有效治理。而千方科技也由此跻身于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前十强企业之列。
关于公司在秦皇岛创建分公司的初衷,贺经鹏觉得除了秦皇岛用地、用人的成本更低一些,更主要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全新商机。“秦皇岛的出租车信息化管理,在我们来之前是一片空白,智能站台也是空白,我们的到来为这座城市的智能化交通带来了提升,同时这里巨大的市场也扩大了公司业务,形成双赢。”
在距离千方科技十分钟车程的科技城洋河道,12号楼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在楼宇顶端,写着巨大的“e谷孵化器”。
“我们在中关村发展起来,这里是在秦皇岛设立的孵化园区。”总经理关耀渠对记者说,“这里有3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将吸纳来自北京以及秦皇岛本地的创业企业进驻。”
不同于秦皇岛现有的其他创业园区,e谷引入了北京已经盛行的开放式集中办公区。“在一个开放的平台,创业者们共享信息。”关耀渠说,“有一些当地的创业团队来这里看场地,觉得挺新鲜,但是也担心自己的业务信息是否安全,我们就给他们解释,创业阶段共享与分享的重要性,在这里更易于合作、创新和社交。”
e谷孵化器为秦皇岛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理念,目前已经有12家企业签署了入驻协议,“我们还将举办创业大赛,把创新、创业的精神带到秦皇岛的高校中,就像在海淀、在中关村一样,营造秦皇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北京的企业,也提升了秦皇岛发展的质量。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谷大厦里,记者在一面展示墙上看到了这样一份名单: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遥感所、软件中心、地理所、电子所、网络中心……“这些都是进驻这座大厦的单位。”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依托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人才、技术、科技信息等优势,围绕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应用和数据服务等方面展开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打造‘中国数谷’。”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吕爱国对记者说,“北京的企业、孵化器到秦皇岛来,一方面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为秦皇岛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将北京的科技资源和当地的政策服务、人力资源结合,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协同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日益发挥着区域辐射的带动作用。未来的北京,将与天津和河北整合区域的创新资源,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有序协作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格局,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实现最优的配置,进而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的活力。
兴业、兴城,北京走出去的优质资源,在河北、天津落地开花,形成一个个新的增长极。
拓展新空间,北京谋求新发展
上个月,一队队拉着裁剪、缝纫器材的大货车,从大兴区出发,驶往河北衡水。两个小时的车程,联结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威克多制衣公司。
这家生产中高档男装的制衣公司,1995年在北京成立,其位于大兴工业开发区的生产基地于2000年投资兴建,有工人3000余人,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到现在25亿元。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威克多”,如今将制衣中心整体搬迁到了衡水。
威克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首个由北京整体搬迁至河北的企业。他们在衡水建设的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7亩,总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包括生产车间、库房、宿舍、食堂、动力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8亿元,可为当地带来3000个就业岗位。
“威克多在衡水投资兴建服装创意产业园,一方面是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来看,推进产业转移升级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威克多制衣中心董事长蔡昌贤称,威克多是传统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服装企业,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力成本逐步上升,服装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迁到首都周边省份城市,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北京将仅保留威克多总部和服装设计中心,随着制衣中心的整体搬迁,威克多在软硬件上都做了全面提升,全线升级世界顶级的服装生产设备。”
“两个小时的车程,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生产任务,而且现在都是数字化办公,只要有一台电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下单生产。搬迁到河北,实现的是公司的全新布局。”该公司的蔡军经理说。
制衣车间搬迁后,在北京腾出的空间如何利用?
“9万平方米的空间,我们拿出七八万平方米,打造新锐设计师孵化器。”蔡军说,去年在与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院合作时,看到有很多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有很多原创设计或是头脑风暴作品,“作品很多,但是不能转化成为产品。”
于是,威克多将空闲出来的厂房拿出来,采取“平台+资金”的模式打造孵化器,吸引这些新锐设计师进驻。“他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小团队,我们提供初期的免租金办公空间,并且提供创业导师服务。”
这些创业团队在经过3至6个月的初创阶段后,威克多会组织行业专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审,将优秀作品制作成半成品、样衣,然后再进行评审。
“好的作品,设计师既可以选择与我们合作,将之纳入威克多各品牌服装内进行量产,也可以自己打造单独的设计师品牌,组建队伍、寻找企业下单生产销售。”
一座过去的老厂房,将成为北京知名服装设计师的摇篮,成为更多知名服装品牌的诞生地。
像威克多一样,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在北京留下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朝阳区西直河石材城旧址,记者看到如今老厂房基本都拆除完毕,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绿地。这个占地170公顷的石材城在迁往香河后,朝阳区政府展开了绿化工程,“这些土地,除了用于绿化外,还会有一部分土地将用于产业开发,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该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预计年收益会突破亿元,西直河村将成为北京东南部的一颗“绿色宝石”。
在京西石景山,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至曹妃甸后,老厂区8平方公里将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发展。其中,西十筒仓项目将成为集创意服务、特色商务、工业旅游、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创意广场”;二型材互联网·金融产业园项目位于首钢北京园区南部,已于今年3月开工,预计2017年建成;脱硫车间改造项目、首钢广场项目、首特绿能港科技中心项目、一耐养老项目、首钢水厂项目、晾水池东路项目、二型材周边道路项目、二通园区核心区改造等重点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寻求机遇,谋求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北京,正在紧紧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在实现经济结构提质增效、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