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如果说7月11日,通州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指出了通州在未来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定位,那么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于12月7日由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则是明确指出了整个北京和通州的空间布局以及发展路径。
我们且来看看在这个建议下,北京市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格局。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将产生变化
整体来说,目前北京的中心结构是一个空心的、环状的、扁平的多中心结构,主要分布在从二环到四环的区域里。北京市功能体系为:第一,作为首都服务于国家、服务于高端智能。首都智能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第二,建智力城市。作为中国面向亚太的一个门户,北京一定要有一个面向国际区域的高端管理功能,包括国际型企业的总部、国际化的金融功能、生产性的服务功能,这是为发展成世界城市之后承担国际化的职责。第三,要有支撑整个城市运行的基本设施。这包括医疗卫生、城市物流和商业等最基本的职能,这些组成了北京市的活动体系。
此前,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带-多中心"。随着城市核心区功能的明确和通州副行政中心的确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将转变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其中,"一主"为中心城区(包括作为核心区的东、西城区),"一副"即通州。"两轴"仍是长安街与中轴线,不过长度比原先有所增加。"多点"则是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10个新城,和海淀山后、丰台河西、北京新机场地区3个重要城镇组团。东、西城区所在的核心区将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主要限定在二环以内,面积为90多万平方公里。
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发展路径明晰
建议中明确指出,北京市未来将"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行政办公职能,配套发展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抓紧行政办公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坚持把基础设施、水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空间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加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优化组团式布局,避免过多功能聚集。持续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功能疏解、城中村整治等工作,调整退出低端制造业、物流业,加快形成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构建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功能统筹,建立健全协同管控机制,避免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
早在2004年,在北京城市规划里通州成为了通州新城,而今更升格成为行政副中心,将会承担起疏解城市功能,建设和完善新城市功能的职责。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在谈到通州时表示,要逐步提高通州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引力。通过产城融合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通州,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
宜居宜业落脚通州建筑规划
通州是否会生出如今像核心城区一样的城市病,成为新的拥堵区域?是否仍然是睡城?这些可能预见的问题,已经在建议中指出了发展路向,在进行空间布局和建筑规划上,这些都可以通过提前思考、顺应趋势来避免问题的产生。多元、融合将成为未来建筑规划的重点,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相宜,人与自然亲地和谐,物理空间与智能硬件相映衬。
位于通州新城核心区的北京经开·智汇园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都充分考量,满足规模、灵活等多种需求。北京经开·智汇园将大体量、中体量建筑沿着四周布置,充分展现规模宏大的园区整体形象;而小体量的独栋则散落在优美的庭院里,它们小巧的体量轻松地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与内部庭院浑然一体的景观空间。这些小体量建筑亦建筑亦景观,流动的环路曲径通幽,步移景异,造就了园林一般的园区。
从2004年通州被确定为新城起,通州的未来发展便是备受关注的事。如今通州成为了行政副中心,受到关注是自然的事。而关注热潮褪去后,通州如何走向未来,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大城市病,如何让建筑规划、人地关系、工作生活更顺应通州未来的发展之势,这些我们都更该多一份思考。我们需要借鉴已有项目的一些良好经验,尤其是地处通州更具本地性的项目,同时也反思人类在城市发展中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