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产业疏解浪潮中的北京“小商人”
2016
01/04
14:58

中新社北京1月3日电 题:产业疏解浪潮中的北京“小商人”

中新社记者 曾鼐

对在北京搞批发、做小买卖的生意人来说,今年的冬天有些冷,也藏着新期待。

“春节前就走,想回老家开个小卖铺。”坐在散落着石板的库房内,付健强对记者说。过去5年,他在北京从事建材批发。两公里外,西直河石材市场人去楼空,持续了两年的拆除工作进入尾声。

这里毗邻北京五环路,原有石材企业553家,是华北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在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疏解的浪潮中,这片饱受周边居民诟病的“脏乱”之地,将变身绿地;原有企业将外迁河北、天津等地,预计调减流动人口3.9万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北京人口总量已破2100万,备受污染、拥堵等“大城市病”煎熬,产业调整势在必行。

2014年,北京率先发布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至2015年10月底,拒绝了10万余件工商登记业务申请,12月公布的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至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

“以业控人”是京城瘦身的利器,“转型升级”引领着新的发展方向。

走进北京大红门方仕窗帘布艺城,不见了嘈杂的批发商户,不少新装修的精品店,还透着股油漆味。

距天安门仅5公里的“大红门”,聚集了45家各类市场。根据规划,2017年底,大红门将外迁所有仓储物流业,留京商户整体升级;据北京市商务委数据,2015年北京共计划疏解、调整150个商品交易市场。

靠布料批发起家的杭州小伙马其芳,在大红门已转型做成品设计。他装饰一新的小店内,配色一致的餐桌、茶几等装潢,标志着可提供“私人定制”等多元服务。

“与原来卖布相比,利润涨了,但还得再积累新客户”,马其芳说。

北京大红门窗帘城运营总监夏国雄表示,鼓励商户向中高端发展。他坦言,商户转型初期会面临成本增加等问题。“阵痛一定有,但转型是大势所趋。”

即便是京城的“菜篮子”新发地,也面临着大改造。

作为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新发地承担着北京农副产品重要的保障功能,经营实体4000余家,去年该地区农产品交易额达536亿元人民币。

据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常务副总经理顾兆学介绍,3—5年内,北京新发地将取缔露天交易,腾退无竞争优势的散户;同时新建包括地下冷库、停车场等立体交易大厅。

在新发地露天市场卖了10多年胡萝卜的李杰,期待尽早搬进“晒不着太阳的室内新家”。不过2015年10月新开张的河北新发地分市场,让他也感到了不小的竞争压力:每天比原来减少1万多斤的销售量。

“以后想试试电商、互联网销售”,李杰说。

顾兆学强调,新发地“换新颜”,是为了更好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未来北京新发地总营业面积将扩大为现在的1.5倍,将搭建更多农产品电商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戴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许多国际大都市,只有疏解才能更好发展,也有助于腾出公共空间,进行绿化等配套建设。

但他同时表示,疏解不是全部清空,而是在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保留一定产业、匹配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保障民生。(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