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015
12/29
15:06

“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载体,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是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基础性产业,对推动首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保障首都市场供应、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本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业效益、保证首都市场供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企业规模较小,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国际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实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编制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年限为2010-2015年,规划主要针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子行业(其他区域特色子行业略作表述)。

目 录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二)优势潜力

(三)主要问题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进企业规模化

(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工作,推进运营资本化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布局园区化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四.重点布局

(一)三区

(二)两环

(三)一带

五.重点产业

(一)粮油加工业

(二)果品加工业

(三)蔬菜加工业

(四)畜禽加工业

(五)饲料加工业

(六)饮料加工业

(七)特色产品加工业

六.重点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工程

(三)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四)农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培育工程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六)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七)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服务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四)加大相关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85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4家,大中型企业79家,上市公司10家。2010年,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和大发畜产三家国有企业完成战略大重组,成立“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计7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6.5%;总产值达641元,同比增长70.9%;实现总利润24.0亿元,出口产品销售收入23.7亿元,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4.6%。

2.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形态基本形成,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各郊区县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土地优势,不断加大用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园区建设重点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进驻小城镇,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目前,京郊已建立15个基础设施完备、优惠政策多、一条龙服务到位、以食品生产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形成13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42个重点小城镇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聚集区。

3.农产品加工业知名品牌众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大力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对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与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截止201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68件,其中北京市115件,涉农商标19件;北京市工商局共认定北京市著名商标411件,其中涉农商标112件。华都肉鸡、鹏程肉食、三元牛奶、汇源果汁、牵手果汁、燕京啤酒、牛栏山二锅头等品牌知名度不断上升,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

4.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发展内在动力增强。北京市政府一直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通过科研联合攻关,逐步完善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机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北京市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共21家。

5.原料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带动与惠农效益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形成了一批以央企与市属龙头企业为代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材料64%料为本地农产品。初步建立了畜禽、奶业、蔬菜、果品、花卉、牧草、中药材等16个种养殖原料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81万亩,带动北京本地农户45万余户,农民直接年增收36亿元。此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北京郊区发展空间限制,立足首都,带动周边,在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建立原料与生产基地,为首都企业对外扩展、占领外埠市场、增强辐射能力、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二)优势潜力

1.政策导向优势。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北京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的函》(京政办发【2009】41号)、《北京市都市型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镇村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经信委发【2010】135号)等政策文件。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专门制定了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了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吸引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理想环境。

2.企业总部云集。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北京市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众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北京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聚集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展示窗口。目前,北京已经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其中涉农企业7家;全国131家央企中有近百家在北京注册,其中涉农企业6家;跨国公司、央企在京设立涉农企业二级总部19家。以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为重点,集中展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及名品、精品、新品,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有力加速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集群化、国际化进程。

3.产业集聚优势。依托首都科技实力和研发优势,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环以内的城区为重点,初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区;立足郊区县功能定位,发挥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重点小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承接城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产业发展集聚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成为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首都市场巨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巨大的消费群体具有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要求高、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对安全优质农加工产品需求旺盛,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巨大市场。2010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229亿元,其中食品消费约占25%,市场需求强劲。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着力在北京市场打造知名品牌,以优质、安全的产品不断满足北京巨大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5.科技创新推动。北京市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全市拥有44家国家级和市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其中拥有2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级、市级农产品加工科研项目630余项,推广转化率达到70%以上。北京市依托科教技术资源聚集优势,强化科企合作,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向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技术更新、产品研发,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效益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在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要求,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在规模与水平上,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仍然不大,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在布局与重点上,布局较为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重点不突出,园区化水平不高;在装备与人才上,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高端产业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在组织与合作上,京企与央企缺乏有效对接,生产组织方式滞后,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经营与运作上,资本运营效率仍可提高,企业上市亟需推进;在带动与增收上,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尚有较大空间。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北京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主线,以保障首都农产品市场供应和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发挥首都资源与市场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聚集区发展转变,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培育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将农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作为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实现农业惠及民生的重要目标;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富裕农民原则。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模式,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原料与生产基地,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与创业基地,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效联结机制,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2.坚持环境友好原则。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循环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优质、营养、低耗、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效率。把握市场需求,研发、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立足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优势企业,鼓励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能力;依托市场加速加工企业优胜劣汰,促进产业规模集聚,提升产业化水平。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提升新技术对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效益贡献率;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中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重点提升加工工艺和装备水平。

5.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充分借助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融合。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配套融合。促进食品工业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

6.坚持质量安全原则。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实施原料-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产业聚集、带动有力、效益突出、全国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

1.企业规模与效益显著扩大。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农加工企业达到6家,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大批亿元产值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形成3-5个具有农业总部经济性质的产业基地;加强上市培育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确保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力争15家,打造北京都市农业上市板块。

2.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70%以上,加工增值率达到22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显著增加,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8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3.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明显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优质、安全的农加工产品品牌,提高高端产品比例,明显提升企业信誉;到201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总数达29个),北京市著名商标30个(总数达142个),提高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更新。研制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技术与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带动就业增收明显增强。优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增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企业外埠投资建设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与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建立稳定紧密的连接纽带;以农民专业化合作社为母体,积极发展社办企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进企业规模化

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发挥首都信息、技术、服务等资源优势,开展多种方式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北京;支持领军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企业由区域型向全国型乃至跨国集团发展;支持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鼓励领军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原料基地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支持领军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花卉加工、籽种加工、果蔬加工、肉蛋奶制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鼓励领军企业打破区域、部门、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本和品牌等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优质品牌;引导领军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工作,推进运营资本化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大力培育后备上市企业,加大对上市重点培育企业支持力度。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库、中介机构数据库、投资机构数据库;鼓励和引导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引导和支持银行对拟上市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小额贷款机构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支持和鼓励担保机构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布局园区化

以发展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与领军企业配套产业为重点,整合和规范各类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基地扶持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快速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积极建设和完善现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运行与保障机制,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基地、创业发展。引导产业聚集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形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园区。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区内区外合作和国内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合作,充分利用外埠土地、劳力和政策优势,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基地,增强首都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引进来”战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培育国际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出口、农业利用外资、农业企业境外发展、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与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重点布局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结合北京市的空间形态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按照“三区两环一带”的空间结构对北京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布局,形成“三区统筹发展、两环拓展提升、一带特色添彩”的空间发展格局。“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载体,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是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基础性产业,对推动首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保障首都市场供应、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本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业效益、保证首都市场供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企业规模较小,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国际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实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编制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年限为2010-2015年,规划主要针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子行业(其他区域特色子行业略作表述)。

目 录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二)优势潜力

(三)主要问题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进企业规模化

(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工作,推进运营资本化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布局园区化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四.重点布局

(一)三区

(二)两环

(三)一带

五.重点产业

(一)粮油加工业

(二)果品加工业

(三)蔬菜加工业

(四)畜禽加工业

(五)饲料加工业

(六)饮料加工业

(七)特色产品加工业

六.重点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工程

(三)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四)农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培育工程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六)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七)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服务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四)加大相关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85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4家,大中型企业79家,上市公司10家。2010年,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和大发畜产三家国有企业完成战略大重组,成立“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计7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6.5%;总产值达641元,同比增长70.9%;实现总利润24.0亿元,出口产品销售收入23.7亿元,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4.6%。

2.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形态基本形成,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各郊区县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土地优势,不断加大用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园区建设重点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进驻小城镇,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目前,京郊已建立15个基础设施完备、优惠政策多、一条龙服务到位、以食品生产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形成13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42个重点小城镇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聚集区。

3.农产品加工业知名品牌众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大力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对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与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截止201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68件,其中北京市115件,涉农商标19件;北京市工商局共认定北京市著名商标411件,其中涉农商标112件。华都肉鸡、鹏程肉食、三元牛奶、汇源果汁、牵手果汁、燕京啤酒、牛栏山二锅头等品牌知名度不断上升,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

4.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发展内在动力增强。北京市政府一直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通过科研联合攻关,逐步完善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机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北京市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共21家。

5.原料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带动与惠农效益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形成了一批以央企与市属龙头企业为代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材料64%料为本地农产品。初步建立了畜禽、奶业、蔬菜、果品、花卉、牧草、中药材等16个种养殖原料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81万亩,带动北京本地农户45万余户,农民直接年增收36亿元。此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北京郊区发展空间限制,立足首都,带动周边,在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建立原料与生产基地,为首都企业对外扩展、占领外埠市场、增强辐射能力、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二)优势潜力

1.政策导向优势。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北京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的函》(京政办发【2009】41号)、《北京市都市型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镇村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经信委发【2010】135号)等政策文件。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专门制定了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了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吸引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理想环境。

2.企业总部云集。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北京市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众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北京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聚集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展示窗口。目前,北京已经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其中涉农企业7家;全国131家央企中有近百家在北京注册,其中涉农企业6家;跨国公司、央企在京设立涉农企业二级总部19家。以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为重点,集中展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及名品、精品、新品,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有力加速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集群化、国际化进程。

3.产业集聚优势。依托首都科技实力和研发优势,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环以内的城区为重点,初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区;立足郊区县功能定位,发挥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重点小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承接城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产业发展集聚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成为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首都市场巨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巨大的消费群体具有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要求高、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对安全优质农加工产品需求旺盛,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巨大市场。2010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229亿元,其中食品消费约占25%,市场需求强劲。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着力在北京市场打造知名品牌,以优质、安全的产品不断满足北京巨大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5.科技创新推动。北京市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全市拥有44家国家级和市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其中拥有2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级、市级农产品加工科研项目630余项,推广转化率达到70%以上。北京市依托科教技术资源聚集优势,强化科企合作,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向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技术更新、产品研发,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效益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在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要求,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在规模与水平上,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仍然不大,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在布局与重点上,布局较为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重点不突出,园区化水平不高;在装备与人才上,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高端产业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在组织与合作上,京企与央企缺乏有效对接,生产组织方式滞后,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经营与运作上,资本运营效率仍可提高,企业上市亟需推进;在带动与增收上,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尚有较大空间。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北京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主线,以保障首都农产品市场供应和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发挥首都资源与市场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聚集区发展转变,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培育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将农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作为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实现农业惠及民生的重要目标;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富裕农民原则。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模式,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原料与生产基地,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与创业基地,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效联结机制,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2.坚持环境友好原则。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循环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优质、营养、低耗、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效率。把握市场需求,研发、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立足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优势企业,鼓励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能力;依托市场加速加工企业优胜劣汰,促进产业规模集聚,提升产业化水平。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提升新技术对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效益贡献率;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中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重点提升加工工艺和装备水平。

5.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充分借助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融合。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配套融合。促进食品工业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

6.坚持质量安全原则。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实施原料-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产业聚集、带动有力、效益突出、全国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

1.企业规模与效益显著扩大。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农加工企业达到6家,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大批亿元产值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形成3-5个具有农业总部经济性质的产业基地;加强上市培育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确保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力争15家,打造北京都市农业上市板块。

2.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70%以上,加工增值率达到22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显著增加,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8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3.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明显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优质、安全的农加工产品品牌,提高高端产品比例,明显提升企业信誉;到201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总数达29个),北京市著名商标30个(总数达142个),提高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更新。研制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技术与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带动就业增收明显增强。优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增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企业外埠投资建设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与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建立稳定紧密的连接纽带;以农民专业化合作社为母体,积极发展社办企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进企业规模化

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发挥首都信息、技术、服务等资源优势,开展多种方式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北京;支持领军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企业由区域型向全国型乃至跨国集团发展;支持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鼓励领军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原料基地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支持领军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花卉加工、籽种加工、果蔬加工、肉蛋奶制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鼓励领军企业打破区域、部门、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本和品牌等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优质品牌;引导领军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工作,推进运营资本化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大力培育后备上市企业,加大对上市重点培育企业支持力度。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库、中介机构数据库、投资机构数据库;鼓励和引导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引导和支持银行对拟上市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小额贷款机构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支持和鼓励担保机构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布局园区化

以发展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与领军企业配套产业为重点,整合和规范各类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基地扶持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快速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积极建设和完善现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运行与保障机制,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基地、创业发展。引导产业聚集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形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园区。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区内区外合作和国内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合作,充分利用外埠土地、劳力和政策优势,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基地,增强首都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引进来”战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培育国际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出口、农业利用外资、农业企业境外发展、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与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重点布局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结合北京市的空间形态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按照“三区两环一带”的空间结构对北京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布局,形成“三区统筹发展、两环拓展提升、一带特色添彩”的空间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