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大数据
原标题:做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引领者
新中关村现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姚冬琴张燕|北京报道
与全国的大形势一样,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GDP增幅跌落至201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只有0.2%。
用北京市一位领导的话来讲,“北京工业今年几乎负增长”。“为什么顶住了,没出现负值?旧有产能退出后,留了一个窟窿,高精尖顶上了。”他说。
今年以来,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特征:科技创新活动十分活跃,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生产驱动已经从过去的要素投入转向科技进步。
要深刻感受这种新特征,中关村是个好去处。在中关村的“新名片”——创业大街上,每天就有1.6家企业被孵化,市场化创业融资服务每小时可创造价值206万元;在中关村核心区,万人均发明专利166.2件,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中国80%天使投资人在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占全国1/3……中关村就像一块“磁石”,仅仅在11月份,整个中关村举办了超过300场创业活动,有超过10万名创客参与。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两年来,中关村创新创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1月29日,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在《中国经济周刊》旗下中国经济研究院举办的“新经济圆桌会议”上说,中关村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不是产业开发区,它是一个“创新中心”,建立起了一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以及后来中关村被列为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可被称作“中关村现象”;那么,如今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动力之际,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再度扛起大旗,用一系列创新实践书写着“新中关村现象”,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中关村的“独角兽”
1980年,在中关村一间平房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带着几个人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并提出要建造“中国的硅谷”。随后,中关村迅速兴起一股科技人员创业潮,有的辞去公职,有的停薪留职,有的业余兼职,在中关村品尝“硅谷”的滋味。
2009年,时任PayPal中国区市场总经理的叶大清从华尔街回到国内,两年后,他创办了“融360”。他认为,“走过纽约、华盛顿,以及国内很多城市后,中关村拥有最好的金融土壤”。
不同的时代,创新者的热情同样在中关村被点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活动愈发热烈。今年1到9月,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18399家,同比增长25%。从创新产出看,截至9月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3113件,占北京市企业同期有效发明专利量的62.9%。2014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100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80%输出到北京以外的地区,京外分支机构超过一万家,企业的总收入75%左右贡献给北京以外的地区(编者注:今年1-9月,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为2.52万亿元,同期北京市GDP累计为16002.4亿元)。
中关村上市公司已经在资本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关村板块”,并已在市值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状况上超过创业板。根据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日前发布《2015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中关村上市公司2014年底总市值达到31383亿元,同比增长52%,已达到2012年底总市值的2.3倍。其中境内上市公司占总市值近六成。千亿元以上市值公司由之前的仅有百度一家增至百度、京东、信威集团、中国中铁、京东方等5家。
在中关村,金融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过去,金融提供源头活水,现在,金融进一步贯穿创新全过程。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讲,金融服务真正打通了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11月29日,在《中国经济周刊》旗下中国经济研究院举办的“新经济圆桌会议”上,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这样说道。
今年10月,叶大清的“融360”刚刚完成新一轮10亿元的融资。新的融资让“融360”跻身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行列——这被全球科技界认为是对快速成长科技企业的赞誉。
“独角兽”的队伍在北京中关村快速壮大:小米、滴滴快的、美团、口袋购物等创业企业加入其中。在西雅图举行的“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中美科技巨头的“三万亿美元”合影中,15家中方企业,12家来自北京中关村。
人才引领创新,中关村最具有标志性的是高端人才引领的原始创新。“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以海归人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成为新一轮创新创业的主力,依靠他们独特的优势,开拓了创新视野,扎实了创新知识,丰富了创新经历,引领中关村创新迈向新高端。”白津夫说。
今年5月,创势资本董事长汤旭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最近投的几个项目都是海归创业,他们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带了技术回国,我们接触以后就帮他们策划产品定位、对接国内市场,搭建团队。”彼时,汤旭东刚刚搬进了位于中关村E世界的新办公室——今年初,中关村E世界结束了电子大卖场的营生,重新出租,定位于创新创业场所。
从220米到7.2公里:
“创业大街”扩围记
郭洪曾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谈及中关村的两件“标志性事件”。其一,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谷歌,创办了天使投资机构+孵化平台,名为“创新工场”;其二,“车库咖啡”入驻海淀图书城。“当时这个事非常小,小到几乎我们都不知道,社会也不知道,但是三个月后就引起了《华盛顿邮报》的高度关注。记者写了篇报道《美国究竟应该害怕中国什么》,文章中认为,美国最应该害怕的是中国下一代年轻人的创业。”郭洪说,“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见地,我就赶快去看一下车库咖啡是什么机构。”
“2011年10月,我和郭主任第一次面谈,当时就在车库咖啡小屋里,我给郭主任提的建议是,把这条街变成‘中关村创业大街’,就是‘天使大道’,聚集更多创业者。最后这个想法能够实现,我觉得已经人生无憾了。”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回忆说。
2014年6月,海淀图书城正式更名为“中关村创业大街”,长度仅有220米的大街上聚集了3W咖啡、36氪、天使汇等26家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创业服务机构,在全国甚至海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创业推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二者的结合越发密切,在中关村成为一种新现象,形成了创新创业双活跃的全新局面。
“在创业大街上,你走路的时候,边上不停路过的都是创业者、投资人或者是关心创业的人。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互相比拼创业速度,公司的增长速度都会增加不少,这一点非常棒。”36氪创始人刘成诚说。
今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宣布在既有楼宇资源、业态禀赋基础上,推动中关村大街转型升级,打造创业创新资源聚集区,支持创业创新。根据规划,中关村大街长达7.2公里区域、涵盖36座写字楼、总建筑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的空间将开启转型升级,汇聚支持创业创新的服务业态,并在信息产业、大数据、智能硬件领域建设产业集群。中关村大街的升级改造将是对现有“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升级扩容。
“中关村这些年已经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向创新创业生态进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这种转折使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丰富和完善。创业是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创业是培育主体的行为,创业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多新的服务机制产生。”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在“新经济圆桌会议”上谈道,创业关系到政策、机制、产权制度、主体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中关村创业大街最大的特点是“低门槛、低成本”,让老百姓、普通大众通过互联网平台也能够去创业,而不是以前只有精英才能创业。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体现。
在体制内搭建产学研结合的
“中关村模式”
除了激发草根创业,怎样把中关村的创新理念再作用于传统科技体制,让体制内的国企、科研院所“跳出墙来”创新,来对接资本市场,也是中关村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么样把体制内的成果用新的方式带入资本市场、带入产业市场?
近年来,拥有40余所高校、200余家科研机构的中关村,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因素,着眼“协同”,在不同主体间聚资源、搭平台、促转化,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中关村模式”。
2014年8月,在中关村海淀园,以北大、清华、中科大、北航、北理工、农大、北科大、北交大、北工大、北邮、北化大、中传媒、中科院等13家学术单位和商飞、潍柴、美亚柏科等70多家行业龙头及高科技领军企业为基础创建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官方网站介绍,按照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思路,研究院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北京市每年给予专项科研经费资助先导技术研发,设立了10亿元的母基金,并分设了5亿元的知识产权基金支持工程技术研发,联合社会资本设立25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成果转化。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从各个大学收集了400个初期成果,筛选出60多个。这60多个目前应该有50多个已经获得了首轮投资。”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在“新经济圆桌会议”上谈道,用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院校优质科研成果转化,社会资本表现积极,“很快看到了这个平台的价值”。
“下一步要吸引国有资本进来。中关村的创新要继续放大和发酵,要尽快突破传统科技企业的束缚,释放国家队积累的能量,改造国家队。”隋振江说。
去年11月,北京市国资委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揭牌成立“京企云梯中关村科技创新联盟”,将合力研究解决企业合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发展瓶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隋振江还透露,中关村正在与某军工企业商谈在应用端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从事知识产权资本化。
原标题:今年前三季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超同期北京GDP
稿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