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制定“十三五”发展目标
■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 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
■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1月24日-25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疏解产业、控制人口规模、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等等。此外,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等也是北京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目标。
疏解非首都功能系首要目标
疏解非首都功能仍然是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疏解非首都功能要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据央视报道,北京市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在2017年整体或部分迁入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提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之后,北京便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瘦身”行动。目前,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原来的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而截至10月底,全市共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15家,提前完成淘汰300家污染企业的年度任务。此外,动批、大红门等一批批发市场落户天津、河北等地,以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为首的高校人口疏解大幕也已缓缓开启。
放眼京津冀大局,北京是向外疏解的主阵地,天津与河北则更多地肩负起了承接功能。全会也指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和产业对接协作。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目前天津已确定了以滨海新区加11个区县的“1+11”功能承接平台,河北则是拿出40个产业园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涉及医药、高科技等领域。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对天津、河北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不仅在于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项目转移,还包括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人才红利、制度红利,以及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规划红利。
经济中高速增长仍有发展空间
对于“十三五”期间北京的经济发展目标,全会明确,未来五年经济仍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从数据来看,北京想达成这一目标前景愈发明朗。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仍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二五”时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8%的预期目标。
而在2014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万亿元,是2010年的1.5倍,2020年实现翻一番难度不大。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2010年的29073元提高至2014年的43910元,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在2014年突破了2万元大关。
随着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2015年前三季度,北京完成民间投资2342.4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2.9%。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大要素,消费的表现则更加抢眼。2011-2014年,消费需求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4.4%,远高于投资需求的45.4%。
为了完成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政府也将继续展开一系列动作。全会就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具有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高精尖”前后端联系有待加强
在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中,科技创新中心“资历”最浅,但却迸发出惊人的增长力。全会也再次强调,“十三五”期间,北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早在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达到了七成以上,2014年这一比重更是将近78%。在服务业超高比重的背后,一大批“高精尖”产业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依托于北京市庞大的科研院所资源和智力型人才密集的优势,北京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必然趋势。但他也坦言,目前北京“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前端和后端联系并不紧密。
“与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数字相比,北京‘高精尖’产品的产出和质量并不理想,企业应当依托创新创业的浪潮,更多地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后端形成对接,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陈及表示。他认为,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法规和金融环境,以便于“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前后端相互合作。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南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