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北京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
2014
02/24
14:00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右和首都创新大联盟理事长吴玲为首都创新大联盟揭牌

北京商报讯(记者 韩琮林)2月21日,在北京市科委的倡导下,首都创新大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首批共有成员单位68家,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宗旨,将承载起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和推动政产学研用零距离无缝对接的重要使命,形成推进创新的整体合力。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创新资源往往是分散的,容易形成"孤岛",造成创新的片段化。”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的新型社会组织,具有天然的统筹资源的优势,能够把拥有众多科技资源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距离市场最近的企业直接联系起来,在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协同推动产业发展、衔接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第三方力量。

目前,北京市已拥有较为活跃的产业联盟100余家,联盟成员约7000家,其中62家联盟获评科技部试点联盟,数量居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这百余家产业联盟中,已有40余家联盟建立标准委员会,申请发布国际标准近40项,国内标准160余项。

然而,随着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产业领域联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此外,联盟作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在协同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如标准的创制和推广、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市科委的积极倡议下,由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23家联盟和服务机构按照“自愿、平等、合作”的原则,发起成立了首都创新大联盟。

首都创新大联盟由首都资源聚集度高、行业影响力大、发展成效较好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成,汇集了国有和民营企业以及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会等各创新主体,搭建了一个联盟之间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平台,致力于协调解决联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发挥资源聚集的优势,成为联盟及其所代表的创新主体与政府对接的渠道。

联盟理事长吴玲表示,首都创新大联盟作为各类产业创新联盟的联合体,是非政府、非营利、开放性、中立性的组织,是政府密切联系社会力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建议,实现全社会广泛参与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创新大联盟,整合政府资源、科教资源、金融资源、产业资源等各类创新资源,加强面向促进首都经济转型发展的协同创新,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实现合作,形成推进创新的整体合力。

首都创新大联盟主要任务

(一)以联盟为纽带,建立市场与政府、产业与政府联系的重要渠道

充分发挥首都联盟在行业研究、产业发展促进、密切联系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联盟反映市场需求、产业需求,反映社会各界对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通过指导委员会,直接与政府部门对接,为政府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二)协调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北京,为首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协调首都主要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推动符合首都阶段性特征和发展需要的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北京落地或者转化实施。依托联盟从市场、从产业角度策划重大科技项目,尤其鼓励跨行业、跨领域联盟间的协同创新,适时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通过指导委员会充分与政策资源进行对接。

(三)搭建政府服务联盟、服务产业的平台,合力突破联盟及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

依托创新大联盟各工作组,充分挖掘制约联盟发展、产业发展的共性或关键问题,如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联盟间交叉融合、联盟标准制定与推广、联盟知识产权战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障碍,通过创新大联盟的协调推进,为联盟搭建共同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四)促进联盟间开放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推进联盟及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

搭建联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联盟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不同行业和细分产业联盟之间的对接和融合发展,需找产业交叉点、融合点,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培育新兴业态成长。

(五)发挥联盟的平台优势,构建以协同为主旨的首都创新生态系统

打造跨领域、跨专业的创新链,建立协同创新的运营机制。从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多维度支持创新链的可持续运营。同时构建从研发、设计到市场应用的服务链。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积极引入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各专业领域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