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切换
新闻
北京经济发展40年回顾
2019
02/12
17:28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回首四十载光辉历程,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作为首都,北京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坚定不移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1.2倍,年均增长10%。“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增速保持在6.5%-7%的区间,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197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08.8亿元,1994年达到1145.3亿元,从百亿元提高到千亿元用了16年时间;此后,从千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万亿元只用了13年,又用了6年时间在2013年超过了2万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14.9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257元,1994年超过1万元,2014年突破10万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994元(合19105美元),与1978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为50.5亿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百亿元,与经济总量同步迈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430.8亿元。财力增加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

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19.0:80.6。与197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6.7个百分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带动作用。

产业内部结构呈现“高精尖”发展趋势。农业发展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比1978年增长25.5倍,年均增长8.8%;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凸显,2017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635.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8.6%。工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17年汽车、电子、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6%。服务业发展正在经历由规模扩大向结构优化的转变,以金融、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6%,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消费成为“三驾马车”中的第一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需求结构经历了消费投资交替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到消费主导的变化。2007年以来,消费率持续超过投资率,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向消费趋于主导转变。近10年消费率不断提高,2017年达到60.1%,高于投资率2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几年间,全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城市发展深刻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减量集约转变。2017年全市劳动生产率达到22.7万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5倍,年均增长7.2%。经济发展更加绿色低碳,201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64吨标准煤/万元,不足1980年的1/50,年均降幅达到5.4%。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由1978年的5.4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2984.2亿元,年均增长18.4%;40年累计完成投资2.5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6.7%。其中能源、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领域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789.9亿元、6407.2亿元、10223.3亿元和228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4%、21.2%、19.3%和19.2%。

水、电、气、热供应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22万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3.9倍。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66.9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14.5倍。2017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为6.5亿平方米,是1990年的17.7倍,城六区供暖全部采用燃气化。

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2万公里,是1978年的3.4倍。城市道路里程达6359公里,是1978年的3.1倍。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886条,运营线路长度1.9万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5倍和13.7倍。轨道交通运营长度由1978年的24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608公里。

城市更加绿色宜居。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5.1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6.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2.3%提高到48.4%;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6.6%提高到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00年的6550吨/日提高到2017年的24341吨/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2.4%,基本改变了污水直排的局面。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6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100%的村已经通公路,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以及喝上了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农户占比均已超过99%。同时,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图书馆、文化站、公园及休闲广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乡占比在八成以上,安装有线电视和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均达到99.9%。

国际交往日趋活跃,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83年的30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237.2亿美元,年均增长7.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精加工、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较快增加,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28.1%提高到2017年的48.6%。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434.3亿美元,是2003年的8.8倍;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贸易之和的比重为30.7%,比2003年提高11.6个百分点。除传统的旅游、运输服务出口外,专业和管理咨询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成为服务贸易新热点,2017年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0.2%和15.2%。

双向投资表现活跃。198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2007年突破50亿美元;2015年和2017年相继超过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外商投资领域仅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少数服务业,随后的40年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95.4%。与此同时,北京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2016年对外投资额达到155.7亿美元,是2003年的51.8倍。

旅游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2017年,全市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92.6万人次,是1978年的21倍。在入境游平稳发展的同时,出境旅游逐渐兴起。2007年旅行社组织出境人数首次超过100万人次,2017年达到511.5万人次,十年增长了4.1倍。

国际交往更加密切。截至2017年,有231个国家和地区与北京有贸易往来,来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市级友好城市达到56个。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进出境人员达到2470万人次,国际航线100余条。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1246.8万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1.8倍,年均增长2.7%;就业人员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7.4%,较1978年提高6.5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4.1%提高到2017年的52.7%,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全市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2017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514.3万人、1569.2万人、1170.2万人、1117.9万人和1035.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为7.8万人和4.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有300元左右,2000年和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万元大关。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406元和2424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170.8倍和107.8倍,年均分别增长8.1%和6.8%。

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60元提高到2017年的4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85元提高到2017年的18810元,年均增长12.3%。消费结构逐步实现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升级。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8.7%和63.2%;2017年分别降至19.8%和24.7%。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新热点,2017年上述三项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合计超过1/3。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2.56平方米和44.89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提高13.34平方米和12.31平方米。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经济社会协调性增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8年,比1982年提高4年;文盲率由1982年的16%降至2010年的1.9%。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1978-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累计达到293.6万人。

科技研发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579.7亿元,与1996年相比增长36.7倍,年均增长18.9%;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4%,比1996年提高3.32个百分点。创新结出累累硕果,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9.9万件,是1986年的185.4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由1986年的31.6%上升至2017年的53.3%。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2017年,市、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8%。2017年末,全市共有图书馆24个,馆藏数6528万册(万件),是1978年的4.6倍;博物馆179个,文物藏品430万件;拥有25条院线209家影院,全年放映电影达到273.9万场次,是1978年的8.6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0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接近7%。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986家,是1978年的3.4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由2003年的35家增加到2066家。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婴儿死亡率由1978年的17.11‰下降到2017年的2.29‰,孕产妇死亡率由31/10万人降为8.17/10万人,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常住人口预期寿命由1982年的71.9岁提高到2010年的80.2岁。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市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都实现了长足发展。1980年全市有体育场地293个。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0075个;全部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有体育设施,“十二五”末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9.8%。2012-2017年,北京选手在世锦赛、世界杯等比赛中共获得42人次第一名、15人次第二名、16人次第三名。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北京成绩斐然。回首往昔,取得的成绩已经载入史册;展望未来,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推动改革开放,奋力开创首都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特约供稿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